文學家楊絳辭世,與先行的丈夫錢鍾書及女兒在另一邊團聚,做到真正的「我們仨」。楊絳善於洞察世事,一生寫過不少作品,包括1981年的《幹校六記》、2003年的 《我們仨》、2007年的 《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等。她的文字看似平淡,卻饒富意味,而且幽默。即使高齡,思路依然敏捷。她以風霜及筆墨提煉人生精華,她睿智的文字,絕對值得一看再看。
「返回 牛津,我懷上孩子了。成了家的人一般都盼個孩子,我們也不例外……鍾書諄諄囑咐我:『我不要兒子,我要女兒——只要一個,像你的。』我對於「像我」並不滿意。我要一個像鍾書的女兒。」
《我們仨》
「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着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一九九七年,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未,鍾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麽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們仨》
「鍾書走時,一眼未合好,我附到他耳邊說:『你放心,有我吶!』媒體說我內心沈穩和強大。其實,鍾書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裏去呢?我壓根兒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間,打掃現場,盡我應盡的責任。」
《我們仨》
「一個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傾軋排擠,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潛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將飲茶》
「人家掛着窗簾呢,別去窺望。寧可自己也掛上一個,華麗的也好,樸素的也好。如果你不屑掛,或懶得掛,不妨就敞着個赤裸裸的窗口。不過,你總得尊重別人家的窗簾。」
《窗簾》
「聲名,活着也許對自己有用,死後只能被人利用了。」
《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
「我已經走到人生的邊緣上,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沒有了』。中外一例,都用這種種詞兒軟化那個不受歡迎而無可避免的『死』字。」
《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
「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鍊,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
《一百歲感言》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一百歲感言》
記者:葉青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