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我們仨」終成絕響!中國著名女作家和文學繙譯家、已故國學大師錢鍾書遺孀、《我們仨》作者楊絳,昨日凌晨1時許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終年104歲。消息指楊絳生前有遺言,會待其火化後再發訃告。而內地媒體昨雖廣泛報道楊去世消息,卻於文革發動50周年之際,避談其於文革時慘遭迫害批鬥歷史。
記者:曾昭坪
楊絳去年7月度過104歲生日時,據報仍然思路清晰、十分精神。然而最近曾屢傳病危消息,對上一次是上周五(20日),但及後卻有消息指,楊只是年紀大入院調養,「有些病需要治療一下」。至昨日突然傳出其病逝消息,及後多個內媒才核實,並稱楊生前表示要火化後再發訃告。
董橋:擇善固執的知識分子
楊絳原名楊季康,1911年生於開明知識分子家庭,適逢與辛亥革命發生同年。她於1943年開始用筆名「楊絳」寫作,緣起自「絳」為本名「季康」二字的切音,憑其天賦文才,終其一生創作甚豐。30年代邂逅錢鍾書,並與其結下美好姻緣,婚後育有獨女錢瑗。兩人相濡以沫超過60年,至1997年錢瑗去世,一年後錢鍾書也病故,楊自此深居簡出。2003年,楊絳家庭生活的回憶錄《我們仨》問世,寫盡她對丈夫和女兒最深切綿長的懷念,感動無數讀者,並風靡海內外,再版達100多萬冊。
昨日楊絳死訊傳出後,各界對此紛紛表示哀悼。其中大量網民留言,稱希望「先生能一路走好」。此外,昨日更有讀者親臨楊絳於北京的住所外哀悼獻花,更有人當場失聲痛哭。
「在這物慾橫流的人世間,人生一世實在是夠苦。你存心做一個與世無爭的老實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擠你。你大度退讓,人家就侵犯你損害你。你要不與人爭,就得與世無求,同時還要維持實力準備鬥爭。」楊絳在《走到人生邊上》講述對人世的觀察。作家董橋素與楊有書信來往,董昨對《蘋果》表示:「我尊敬楊先生是一位擇善固執的知識分子。中國當代的風雷變幻沒有削弱她的良知,個人命運的陰晴圓缺沒有動搖她的平和。她傳統的教養和留洋的經歷,造就了楊先生優雅清爽的文風,栽培了她中西學問的淵博。和楊先生淺淺的交往裏,我深深領略了老民國書香閨秀天生的矜飾和禮貌的操守。她留給我們的字字句句,應該珍惜,應該傳承。楊先生這樣的風範,如今真是太少太少了。我會永遠懷念她。」而陶傑昨也向《蘋果》形容,楊絳是民國時代留下碩果僅存有學問、有修養、有風度的學者,「去埋就無人了」。
陶傑:中國虧欠錢鍾書夫婦
另一方面,楊絳與錢鍾書於文革初期,曾慘遭「揪出」批鬥,受盡屈辱,夫婦及後更被下放勞改。今年為文革發動50周年,一眾內媒雖有廣泛報道楊絳逝世消息,惟對其文革被迫害歷史卻近乎隻字不提。陶傑就此昨向記者評價:「整個中國對楊絳兩夫婦是虧欠的,殘害知識分子,仇視文化,將他們這些人當敵人。雖然口頭上很禮遇,但沒有人去反省……這個國家對楊絳和錢鍾書虧欠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