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自決對中國的憲政意義(港大法律系副教授 戴耀廷) - 戴耀廷

港人自決對中國的憲政意義
(港大法律系副教授 戴耀廷) - 戴耀廷

在之前的文章,我引用了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政治學與國際關係教授沈大偉在新書《中國的未來》的說法,中國已走進了一個有四個出口的迴旋處:新極權主義、硬威權主義、軟威權主義和半民主模式。受此啟發,我提出香港亦處於一個同是有四個出口的迴旋處:「一國一制」、白皮書下的「一國兩制」、真正的自治和獨立。這兩個歷史迴旋處並不是分隔的,而是相通的,由一個迴旋處是會走到另一個迴旋處。在一個迴旋處的哪一個出口走出去,就會走向另一個迴旋處的某一個入口。
因此,中共和中國人民在中國迴旋處的選擇,必會影響香港人民怎樣走。如中國走回新極權主義導致人心離異,那中共政權很大可能會崩潰,那反造就了香港走向獨立的機會。若中國走回軟威權主義,更逐步邁向半民主模式,中共將能以一種更有認受性的形式繼續執政,那香港能實現真正自治的機會就會大增。但以中共政權的特性,這可能性其實並不高。因此,最大可能發生的仍會是中國繼續實行硬威權主義,而香港很大可能也會繼續實行現在的白皮書下的「一國兩制」,但兩者都是難以持續發展的,故中共政權崩潰的時間只會延後,最終還是得面對相同的結局,只是時間會遲一些而己。
這是中國人民在中國迴旋處的選擇會如何影響香港的選擇,但反過來香港人民在香港迴旋處的選擇,是否也會影響中國人民的選擇呢?香港只有700多萬人,相對中國13億人,實在很少,但是否香港人民的選擇對中國其他人民就完全沒有影響呢?我相信香港人民在決定香港的未來的歷程中,若能跳出命運由別人主宰的宿命觀,自覺及爭取要自決前途,那是有可能反過來影響中國的未來的。
從中國的歷史看,實在有不短的時間,中國並不受一個統一的中央政府所管治,而是由相互爭雄的諸侯國或王國所組成的。當然,中國人的歷史觀往往把這些看為分裂及黑暗的時期;要有一個強大的中央政府統領整個地域人民,才算是昌盛的時期。發展至近代,經歷過民國時期的軍閥割據,更會視地方分裂為國力衰弱的徵狀。因此,即使中國各地一直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地方主義,但從未達到一個接近現代國際社會所說的人民自決的程度。亦由於此,中國並不具備條件去實行聯邦制,因為聯邦制要成功實行,組成聯邦的各地方群體是需要已具備相當程度的自決意識,已是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當然這又不能大至要與其他相關連的地方群體完全割離成為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不然聯邦也組不成。
因此,香港若能建立起人民自決的意識,那會是唯一一個在中共直接統治下的地方群體,是擁有此自決意識的。(台灣人民當然已具備了自決意識,但可能已強烈至一個程度,未必再有興趣成為聯邦中國的一部份了。)故此,香港人民要自決命運,或許在短時間未必會帶來甚麼實質改變,不過從意識層面上的改變,卻是有一定程度的革命性的。那有可能刺激及帶動中國其他地區群體的人也慢慢孕育出人民自決的意識。

第五個出口 建中華聯邦

有人或會批評這想法極之危險,會令中國陷入四分五裂,有可能讓中國人民再次受外國欺凌。但正是上兩個世紀的慘痛經歷,中國各地的人民應該並更有可能吸取教訓,在有了自決意識並在自決前途時,選擇與其他有着相同歷史文化但亦有相當地方差異的其他地方群體的人民,透過商討,訂立聯邦憲法,實行法治,讓各地方群體都享有高度的地方自治,但亦願意在全國性的事務上相互合作以爭取互利共贏,在地方及全國層面,逐步建立民主憲政的管治體制,保障地方自治的權利,也保障所有人都能平等地享有各樣基本的人權。
因此,香港人民的選擇或會為香港的迴旋處和中國迴旋處都打開第五個出口。中國會成為一個聯邦的中國,而香港就成為中華聯邦內,與中國其他地區同享真正高度自治的其中一個成員。這或許只是我相當天真及不成熟的一個歷史猜想,並不切乎現實。但現實並不是不變的,今天看來不切乎現實的,在現實改變之後,那可能就變成與現實相近了。且從來這種追求不切乎現實的夢想,本身就是一股改變現實的力量。

戴耀廷
港大法律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