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做父母很難,懷胎十月未出世已要諗定仔女參加乜playgroup、學校和興趣班,報名條龍長過彌敦道。小朋友難教,青少年更難搞,最近追看《煮吧!換咗我阿媽》感受更深。節目初得知有得賣甩阿媽,三個仔女異口同聲話「超開心」你都咪話唔心噏,經過一大輪考驗,終於患難見真情,世上不只媽媽好,仲賺多個契媽,但真實生活哪有交換媽媽計劃,家長處理與青少年的關係又應該怎樣才是最好?
鑽研親子關係的美國心理學家Laurie Hollman上年底出版的新書《Unlocking Parental Intelligence: Finding Meaning in Your Child's Behavior》就有詳細分析對應策略,以下三點,你有沒有犯過?
1)叻唔切
做咗咁多年人,難免會覺得自己食鹽多過仔女食米,又怕佢哋吸收錯誤資訊叻唔切,Hollman就話家長也要提醒自己不要太過快下判斷。每個小孩的想法也不一樣,你也未必完全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發表偉論前,先讓仔女講完心聲,有難題就一起討論解決方案,唔好逼到佢哋乜都收收埋埋。
2)「我為咗你好先____」
正值青春期,乜都特別敏感,你可能只想他吃得健康有營,勸他小吃零食、加工食品,他就可能解讀成連爸媽都覺得自己肥,轉個頭走去減,弄巧反拙。不是叫家長乜都唔鬧,令仔女變溫室港孩,不過言談間要當這些小大人做朋友,戒掉說教的口吻,你也不會貿貿然跟同事講:「喂你識唔識食㗎,咪亂食嘢,好心你食多啲有營養嘢啦,我為咗你好咋大小姐!」
3)掛住做自己嘢
手機響響響,冇時停,又要忙工作、忙家事,每天要處理的雜務做極都唔完,自己休息也沒時間。雖然很難,但再忙也好,要提醒自己偶爾為子女停下來,他們有時在煩,再瑣碎也好,先放下手機聽一聽。不要讓他們覺得只有你的事才是正經事,Hollman說:「工作雖然重要,工作會有退休的一天,但老來時還有子女在身邊,所以我永遠也以母親這份工作為先。」
記者:馬朗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