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紐約時報》刊登一系列和減肥有關的報道,名為脂肪的科學(Science of Fat),系列第一擊是有關美國實況電視「最大輸家」參賽者的專訪,勝出這個遊戲的Danny C在7個月內,由430磅減至191磅!不過,隨後6年間,他的體重回升到300磅多,其他16個參賽者,在比賽後也慢慢重回來,甚至重過參賽前。8位參賽者其後參加一項研究計劃,了解為甚麼會減肥失敗,研究人員發現,參賽者在進行減肥的過程中,新陳代謝的速率會慢下來,即是消耗卡路里的速度降低。最驚奇的是,比賽結束後即使過了多年,參賽者的體重慢慢回升,但他們的新陳代謝速率卻保持低水平,並沒有回復正常,好像參賽者的身體秘密地要把他們的體重,打回原形一樣。華盛頓大學的專家認為,研究結果反映為何減肥是這麼困難 。
這篇報道刊出後引來很大的迴響,超過2,500位讀者在網上留言,網上轉載也創了《紐約時報》的新高,不少讀者認為這個研究反映出肥胖是一個身體的病,而非壞習慣或者懶惰問題,癡肥患者不應再受到歧視。也有醫生回應,報道中參賽者的經歷和其病人的很相似,減肥容易,但要防止體重打回原形,是一場長久戰。亦有專家回應指參賽者減肥的速度過快,可能是賽後體重反彈的原因,甚至有專家質疑研究中,量度新陳代謝速率的方法並不可靠。此外,肥胖問題在美國特別嚴重,這可能跟飲食習慣和過多電視廣告有關。
另一篇報道則一問一答地剖析減肥過程中的迷思,從中帶出不少意想不到的研究發現,例如減磅後,食零食會否容易令體重反彈?原來多個研究顯示,進食零食與否並不影響體重反彈情況。另外,「練大隻」增加身體的肌肉,會否容易一點保持較高水平的新陳代謝?原來,我們的肌肉平時的新陳代謝率並不高,因此,如果一位175磅的男士健身12周,增加四磅半的肌肉,每天只會多消耗24卡路里,只不過是幾粒糖的熱量。所以,減磅之後戒零食、多做運動並不一定可以防止體重反彈。
由此可見,減肥並不是減少卡路里吸收和增加消耗這麼簡單,我們對於身體如何控制體重仍然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
延伸閱讀: http://www.facebook.com/pages/Cheerful-Life/428960323870312
李德誠
精神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