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條腰骨好痛,使唔使照下掃描?」
人體的脊柱,有三十三塊脊椎骨,椎骨與椎骨之間,是塊軟骨狀的椎間盤,有避震的作用。椎間盤退化,軟骨組織突出,可以壓着脊椎的中樞神經,引起癱瘓、大小便失禁,或壓着外圍的神經,引起疼痛和麻痹。
椎間盤不吸收X光,傳統的X光片上看不到,但椎間盤突出的病人,兩截脊椎骨之間的距離會減少,附近組織鈣化和骨骼增生,形成骨刺。有了電腦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和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MR),椎間盤和神經線都能一目瞭然。近年MRI成為了診斷椎間盤突出最常用的方法。
椎間盤會隨着年齡而逐漸退化。在美國極負盛名的Mayo Clinic工作的醫生最近發表了一項發人深省的研究。他們在文獻上找到3,000多個沒有症狀的人的掃描報告,發現20歲的人,有30%在掃描上能看到椎間盤退化,比率隨年齡增加,到80歲時是高達96%;至於椎間盤突出,20歲時有29%,到80歲則有43%出現椎間盤突出。由於這批人並無出現病徵,換句話說,掃描上看到的,只是老化的轉變,和背痛的症狀沒有必然的關係。腰骨痛可以源自肌肉硂骨骼或神經,絕大部份會不藥而癒。可是患者拿着寫滿了醫學名詞的掃描報告,往往憂心忡忡,胡思亂想。有些人甚至因抵受不住痛楚,要求醫生為他們進行於事無補的椎間盤或脊柱手術。
我的骨科老師是個死硬的保守派。當年他給我們的錦囊是:「做不做手術的決定是靠病情,不是靠看圖片。臨床上有手術的指徵,方好送病人去掃描。掃描的照片,只是手術時的導向地圖而已!」
鍾尚志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