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談繙譯。上一篇談到,依個人愚見,香港傳媒於繙譯人/地名時,若取音譯,就該以廣東話發音作依據,方才合理;可是市面上這種資料並不完整,很多時候都只能靠自己。
音譯,原則大致是用單字或數個中文字拼切成接近發音。原字為英文的話當然沒問題,可是我們面對的,可能是西班牙文、意大利文或葡萄牙文,林林總總;有時,錯誤可能是由於繙譯者不諳原文發音而成,例如祖雲達斯。
這支意甲球隊原名Juventus,譯成「祖雲達斯」,看來並無不妥;但若深究其正確讀法,會發現「J」並不發音。以中文拼切,「裕雲達斯」才是最接近廣東話發音之譯法。但正如上周所寫,一些早為港人熟悉的譯名,一般盡量不作改動,以免混淆;曾看過有傳媒把塞爾維亞網球手祖高域,繙譯成「迪祖高域」,原因亦與祖記一例相似:Djokovic的「D」不讀音。
這種情況其實已存在多年,又由於廣東話音譯一直未有官方標準,故在我十多年前投身新聞工作之時,機構之方針早已把地名、人名劃一跟隨幾套繙譯字典;字典資料之齊全,是再冷門的人名、地方都找得到,卻是由內地出版,其譯法貼近普通話發音也自然不過。沒錯,這套參考書資料審核嚴謹,連英文以外的其他語言之發音方式都考慮到,但只能用普通話唸才精準,用廣東話讀出來?甚麼都不像。
體育新聞牽涉人名之多,考慮到情況特殊,本來一直作「特別處理」,自行繙譯。但後來有觀眾接連投訴,指我們的繙譯不盡準確,例如以英文發音方法繙譯法/葡文等;最終收到指示,為避免投訴,就一籃子解決:除大眾熟知的名字外,其他一律要跟繙譯字典做人。丹麥網球員Wozniacki(禾絲妮雅琪)譯成「沃伊尼亞茨基」的災難,就此出現。
觀眾的意見很對。得過且過、習非成是,本來就非繙譯的宗旨;但本地傳媒若一律使用原本為普通話發音而設的譯名,是否就解決了問題?不,絕不,這只是另一方式的不求甚解,就如用英文讀法譯法文名字一樣。如何制訂一套標準化的廣東話音譯制度?這是個很大的題目了。但身為香港人,就該以廣東話作依據。別跟我說甚麼尤文圖斯,我只懂祖雲達斯。
伍家謙
多媒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