睇面色知體質面油多 脾虛濕重

睇面色知體質
面油多 脾虛濕重

【本報訊】面油粉刺特別多、面色暗啞多色斑,又或是面部皮膚經常乾燥都令不少女士很煩惱,原來透過面診,觀察面部皮膚狀況可以反映個人體質及健康。註冊中醫師劉秀華表示,連接五臟六腑的經絡三陰及三陽經會於頭及面部運行,故可根據面容變化了解自己體質,例如經常油光滿面反映脾胃化濕功能差,及早調理身體有助避免變成病。

記者:梁麗兒

【油光滿面 濕重】

油光滿面的港人十分常見,愛吃生冷、甜食及肥膩食物都是高危族,因為這類食物均可損害脾胃,令脾胃化濕功能下降,積聚體內的濕濁一旦循經絡走到面部,便會令面油增多,常見不適症狀如食慾不振、腹脹、口臭、體臭及大便濕爛等濕重病徵。如同時喜歡吃香脆燥熱、辛辣食物,當濕與熱同時上蒸頭、面時,更會導致暗瘡、粉刺,建議平日可選擇清熱利濕食物,如生蓮藕、黃瓜、絲瓜、冬瓜、綠豆、赤小豆,可煲黃瓜赤小豆湯飲用。

【面色暗啞 血瘀】

「恍如紙皮一樣唔透光」可用來形容面色暗啞,或是氣血運行不暢的表現,與都市人易緊張、焦慮抑鬱情緒有關。中醫為情緒不佳可阻礙氣血運行,引致氣滯血瘀。當瘀血阻滯經絡,不能供給臟腑營養,皮膚代謝便減慢令死皮沉積,皮膚暗啞粗糙。代謝廢物帶不走還可加劇色斑、眼圈問題,戒食寒涼食物、多運動及紓解情緒減壓有助改善暗啞。飲食要以理氣活血、養血為主,包括多吃杞子、黑木耳、生蓮藕、山楂,也可飲玫瑰花茶、茉莉花茶,疏肝解鬱。

【皮膚乾燥 內熱】

經常捱夜的人面部皮膚越來越乾燥,或是陰虛內熱的警號,「唔夠瞓」也會引致陰虛內熱情況,當內熱過度蒸發身體的水份,便令皮膚變乾,常見如女士即使狂敷補濕面膜,皮膚仍然「掹掹緊」或「上唔到粉」,也可能同時出現眼部乾澀、面上兩顴潮紅發熱,建議要減少捱夜或OT、多飲水、戒吃香燥辛辣食物,可緩解皮膚不適,也可多吃滋陰清熱食物如銀耳、黑木耳、百合、豆腐、番茄、檸檬、羅漢果、葡萄及蜂蜜等,經常捱夜的日子可飲用冰糖雪耳水滋陰一下。

【面紅耳熱 火重】

心情興奮或與人吵架時面紅耳熱像關公,反映身體火氣重,此症狀多見於少年,尤其愛吃煎炸辛辣食物。當身體多餘熱氣往上升,便引起面紅、唇紅現象。中醫認為火熱會傷害津液,除面紅耳熱,還會口乾、口渴及大便乾結。另外,易怒及激動人士都較易有面紅耳熱情況,若不處理可致肝陽上亢,引致高血壓,建議日常可多吃清熱滋陰食物,如西瓜、冬瓜、苦瓜、綠豆、羅漢果及番茄,並戒吃上火食物,同時多運動消耗體內多餘的熱,運動後多飲水有助降火。

【面青唇白 氣虛】

經常面青青乃氣血不足表現,先天虛弱、返工過勞或用神過多,都可令人氣血不足,當營養未能供應到面部就會顯得唇白,連內眼簾都會呈淡白色,平日會容易乏力、感到眩暈或手腳麻痹等。氣血不足的女性,更會伴有痛經、月經量多的問題。日常應注重作息平衡,最好能避免經常OT,以免體力或精神消耗過度。飲食以益氣養血為主,例如進食淮山、枸杞子、大棗、櫻桃、黑芝麻、烏雞、熟蓮藕等,切忌盲目進食高麗參等食材大補,宜先調理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