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口號風行香港,歧義紛陳。民主思路的調查顯示,大部份市民認為本土要旨是維護香港生活方式、文化和歷史(60.8%),其次是香港資源香港人優先使用(53.4%),只有小部份人認為是爭取「香港獨立」(10.2%)。此次調查的議題設置與民主思路的溫和民主派立場有關,旨在提醒中共特別是來港視察的人大委員長張德江,不要將港人普遍的本土訴求混同與港獨主張。
問題是,如果本土訴求只與生活方式、文化歷史和資源優先使用有關,那麼用民主思路總幹事袁彌昌的話說,本土主義就成了偽命題,因為任何人都會重視這些東西。行政會議成員張志剛更將其誇大為「偽本土」,上海人愛上海,東京人愛東京,本土作為必然的真理,何須大張旗鼓地宣示?張志剛挑明:「香港所謂的本土主義,表面上是講本土,骨子裏卻是針對一國」。
本土是否針對一國,是否因此大逆不道?如果將一國置換成一黨,本土運動的主線則順理成章,得到清晰彰顯。此次調查中的其他議題亦印證了這點。如市民主張落實基本法、保障香港高度自治(46.7%),維護香港的核心價值(43%),維護香港各方面自主同話事權(39.6%)。議題措辭正面,未針對一國或一黨,但只要聯想中央在香港問題白皮書中高喊「對香港擁有全面管治權」以及8.31決定對真普選的粗暴否定,就可以看出這些自治、自主訴求絕不是無的放矢。
本土化不是去中國化,而是去中共化、去中央化。所謂三足鼎立的本土派、泛民派和建制派,從右至左的光譜中,貫穿着拒共的色彩主調,不過是濃淡不同而已。本土民主前線梁天琦旗幟鮮明,競選口號就是「光復香港,打倒共產黨」,泛民派的一貫立場也是反對一黨專制。建制派表面上拍馬屁,其實是欲迎還拒,沒有人會真心擁護在香港實施一國一制的中共統治。立法會議員蔣麗芸早就說過她不鍾意共產黨,身為建制派,只是顧全大局而已。港大校委會主席李國章告誡港人不要去「踢老虎屁股」,只要不惹怒中央,中央就不會干預香港,體現出一種鴕鳥式的去中央化。而粗口大狀馬恩國承認,中國不等於中共,若不影響國家安全,港人反對共產黨,並無不可。
港府淪中共代理人
港人拒共,非一日之寒。中共執政60多年,政治迫害不斷,經濟折騰不止,文革前大陸民不聊生,香港成了避難天堂。89年六四悲劇,將港人的恐共拒共心理凝聚成社會共識。習近平主政以後,對內對港都加劇維穩,打壓異己,甚至發展到越境抓人。設想九七主權交接之際,如果江澤民宣佈中央「對香港擁有全面管治權」,回歸的故事結局將大不相同。
與世界各地的本土乃至獨立運動相比,如加拿大的魁北克、英國的蘇格蘭等,香港目前的本土派中亦有極端的排外傾向。然而,潮州的功夫茶,上海的本幫菜,嶺南的粵曲熱,許多生活方式、文化和歷史都來自中國的大傳統,與香港的小傳統並不衝突,香港社會的多元、混雜特點,如何構成統一且持續的排外動力?於是,排外需要拒共的道義支持,一黨獨裁的「央獨」衍生「港獨」,惟中央是命的特首梁振英就有了「港獨之父」的惡名。
今年農曆新年在旺角發生的「魚蛋革命」,其始作俑者為何是本土派?無牌小販、勇武人士和警察都是本土居民,為何會大動干戈,血濺街頭?常見的街頭小販與警察的較量被本土派的武力介入而有了新的政治內蘊。即港府已淪為中共在港的代理人,如同台灣國立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教授梁文韜在〈魚蛋革命的鳴槍敲響了港共政權的喪鐘〉一文中指出的那樣,香港警察已大陸公安化。恨屋及烏,這種判斷未必公允,但卻是不可忽視的社會心理。如何化解這種拒共思潮,或許會是明年特首換屆中不可迴避、需要智慧和勇氣正視的話題。
沈舟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