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小時候也試過因考試成績不好而不快、父母偏心弟妹而感失落、小息時給同學排擠而孤單,但成年人從來不認為是一個問題。
本地大學一項研究顯示,香港超過兩成的中學生出現抑鬱問題,約四成有焦慮傾向,與外國同類型研究相比,香港中學生抑鬱個案遠高於外國,而快樂的指數亦低於外國年齡相若的學生。
心理輔導莫浣雯指,學業成績和考試,除了為學童帶來壓力,也是他們父母的壓力來源之一。父母和子女各有不同性格,例如父母傾向完美主義,便不停迫逼子女達到自己要求,卻忽略了子女本身的能力和感受。莫氏建議一些減壓方法給學童和父母們,大家不妨試試:
1.做一些可增強自己信心和快樂的事,如運動
2.找出壓力來源後,積極解決,不要逃避
3.每天抽些時間,優閒地坐着做些呼吸練習
但如果情緒問題持續,卻未能得到改善,可能是大腦功能失調所致。精神科專科醫生張力智解釋,若大腦的化學物質,包括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出現失調,便會引致抑鬱和焦慮,嚴重會影響腦部功能和學習能力。如果症狀數目偏多,而且維持時間比較長,可能便需要一些簡單、安全和不會上癮的藥物,針對調節這些化學物質的失調,令患者盡快康復。
鳴謝:Mind Pro 維博心理醫學中心
(特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