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一名中國大陸婦人涉嫌在沙田港鐵站外,推跌及襲擊一對港人母女,令該名母親後腦着地昏迷入院。該名大陸婦人日前於裁判法院提堂後獲准保釋,法庭職員竟然封鎖停車場入口讓被告秘密離開,警方更被揭發調派私家車將其接走。
即使是前特首曾蔭權、前政務司長許仕仁或現任特首梁振英到法庭應訊,也未曾使用特別通道,一名涉嫌對港人施襲的大陸婦人,卻享有此等貴賓式待遇,不禁令港人慨嘆,難道香港人條命係賤啲?筆者無意對此作民粹式判斷,而是想藉此事件指出,這種「大陸人在香港高人一等、享有諸多特權」的觀感,很可能左右香港本土主義的發展,甚至帶來嚴重的政治後果。
學者Beata Huszka指出,本土論述的建構,從來不是統一、單向、由某些政治精英說了便算的過程。相反,一個論述的形成,往往是不同論者互相整合、較勁的結果。而哪一種社群身份(Collective identity)被廣泛接納成為主流,取決於人民對當地少數族群的觀感。若然大眾普遍認為少數族群對該地區構成威脅,傾向「排外」(Exclusive)的身份認同便較容易成為主流(例如以血緣與種族為依歸的種族血緣論Ethnic nationalism),反之,則傾向形成一種較為「包容」(inclusive)的民族身份(例如主張價值認同的公民價值論,Civic nationalism)。而假如外來族群被視為與外部力量(例如中央政府)有某種政治聯繫的話,也會令本地人傾向把外來族群視為威脅。
爭取重奪單程證審批權
將上述理論放到香港,我們看到近年發生一連串的事例,正在加強一種「大陸人與中共關係密切、在香港高人一等、享有諸多特權」的公眾觀感:「巴拿馬文件」揭發中共前領導人鄧小平外甥女、國務院前總理李鵬女兒等多名「紅二代」已經悄悄取得香港身份證,歌唱家毛阿敏亦涉嫌利用單程證審批漏洞移民香港;曾經在入境事務大樓縱火造成2死44傷的施君龍,不但已經於早年移居香港,更被揭發於與建制派關係密切、被指協助賄選,並於專責協助大陸人獲取單程證的建制派團體任職;加上前述大陸婦人在涉嫌襲擊港人後所享有的諸多優待,凡此種種均一再加深「新移民與中共關係千絲萬縷」與「大陸人在香港享有特權」等政治觀感。而這些觀感持續累積的後果,就是令香港人對大陸人的猜忌日深,同時亦令新移民在香港出現社會問題時,往往首當其衝成為眾矢之的。
筆者相信,絕大部份本土論述也不是排外(例如香港民族論與香港革新論都是建基於相對包容的公民價值論),存心歧視大陸人的論者也只屬少數,但若然有一天排外主義獲得更多支持,香港被閹割的邊境控制權,以至特區政府處處「顧全大陸」和種種偏幫大陸人的行徑,絕對是罪魁禍首。
面對族群矛盾升溫,與其「哭濕一包紙巾」,倒不如對準政權,以爭取重奪單程證審批權和其他出入境控制權,作為根治族群矛盾的起步點。
(《香港革新論》: https://www.facebook.com/reformhk )
何俊霆
《香港革新論》共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