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富三代開創個人飲食集團,據說不靠父蔭,全憑自己努力,於英國讀完書就入投資銀行工作,連人工及花紅,四年之內積蓄到二百萬元。於是辭職開食店,開店之前,先去意大利做廚房學徒,從低做起,每日工作十五至十六小時,認為自己夠班嘞,先至回港創業。十年內開創咗七八間食肆。
上述故事好似幾勵志,實際上一位天水圍屋邨小子根本冇法子學;喂,單身去意大利闖蕩得唔得呀?可以試吓嘅,但係若身無幾両銀,邊個介紹你入行呀?到羅馬或米蘭,入咗餐廳廚房,又點搵到租金生活費呀?
餐飲M話今年飲食業好難做,IFC間Pure健身房入面間Red Bar就快會結業,是否會另起爐灶,暫時未知。佢依家拉餐廳客戶,都好想以「富三代老闆」嘅餐廳為主,因為即使餐廳本身生意唔好,富三代老闆仍然唔怕冇錢找數!現時不少富三代唔想繼承父業,反而鍾意開餐廳、酒吧,樂此不疲,正是一雞死一雞鳴,令餐飲M永遠有個希望。點解富三代,特別係千禧代留學外國回來咁鍾意開餐廳呢?左丁山無以深究,教育學院副校長呂大樂教授大可叫佢啲研究生做吓社會學分析,以解疑惑。
前星期有機會同一位工業家吃午飯,佢年紀已大,問佢如何培養子女承傳非常成功嘅龐大事業,佢話從來唔會逼子女跟佢做生意,子女將來鍾意做乜就做乜,冇得勉強。呢樣道理當然啱,但或者亦係華人企業比較少一代、二代、三代以至第六代繼續承傳嘅原因!中國內地企業因有戰亂,革命,共產等大亂局,前清創辦家族企業連根拔起,可以理解,但搬來香港或香港本土之家族企業,睇得出頂多去到第三代已經開始散收收(唔敢講散散哋),理由係孫輩多數鍾意做有牌人士(律師、醫生、會計師、建築師)而唔鍾意繼承家業,於是整個家族雖然持續好富有(老早買咗樓、買咗藍籌股票吖嗎),但阿爺嘅創業生意就逐漸式微或索性賣盤,可惜也。太古公司出版咗一本公司史,叫做「太古之道」,太古創辦二百年,至今仍由史懷雅(Swire)家族控制,有子孫在公司做董事,點解啲史懷雅子弟願意留在公司而唔走出去開意大利餐廳呢?相信呢個家族必有一套祖宗家法,值得華人學者研究,華人富豪家族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