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怕會在不知哪次發作的時候死去……」小文滿臉擔憂,「那天我一個人在商場買東西時,突然覺得怎樣吸也吸不夠空氣,真的很驚,心臟快要跳出來,整個人好像失去控制,快要窒息暈倒。那天去了看醫生,做了很多身體檢查,也找不出問題。之後,那種很驚、很辛苦的感覺久不久又再出現。我再也不敢獨自外出,怕在街上突然暈倒沒人救」。
小文其實患上了驚恐症,要知道甚麼是驚恐症,首先要了解甚麼是驚恐。想像一下,你在森林突然遇到一隻老虎,正向你張牙舞爪。除非你和牠搏鬥或立即逃跑(fight or flight),否則便會成為牠的午餐。搏鬥也好,逃跑也好,都要立刻給你的肌肉和腦袋大量能量。這就靠你的腦袋發出危險的訊號,經過神經傳到各個器官,令心跳加速、呼吸加快、肌肉收縮、腦袋運作加快。
患驚恐症的人由於腦內的血清素失衡,即使不是面對真正危險時,腦袋的危險警報會誤鳴,出現心跳、手震等。患者呼吸過於急促,會使二氧化碳含量太低,造成手腳及嘴唇有麻痹的感覺及頭暈眼花等。患者會誤以為這些病徵對生命造成威脅,更加驚慌,造成惡性循環。
驚恐症病發率為2至6%,男女病發率比例為1:2,恰當使用調節大腦血清素藥物,可在約4至6星期有改善,在醫生指導下短期服用鎮靜劑也可以暫時紓緩病徵。心理治療方面,增加患者對驚恐症的了解,加上練習呼吸控制及肌肉放鬆方法,有助破解驚慌反應和身體不適之間的惡性循環,通過適當治療驚恐症的痊癒率可達七至八成。小文並不會因為「驚恐」死掉,她明白了之後,也鬆了一口氣。
撰文:基督教聯合醫院精神科副顧問醫生曾露華
隔周二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