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籽:浪迹遊蹤】
「日本人很含蓄,就算暈車浪,也不好意思叫司機開慢一點。」「嗯,的確是這樣,大概只有日本人才會這樣。」眼前的日本人異口同聲地說,他們比較內斂,不擅長表達自己。大概因為這樣,造就了無敵體貼的民族性,永遠為人想到十步之後。因為大家都有口難言,三年前,Turtle Taxi在橫濱橫空出世,以無聲按鈕代替揚聲的尷尬,照顧經不起左搖右擺的弱老及孕婦。這份細心最近惠及旅人,的士公司設計出一小時觀光路線,讓人以5,000日圓(約360港元)的價錢,在可愛的「龜的」上慢遊橫濱。
龜速的士,嗯,好一個有趣的概念。對香港人來說,這種叫人頴爆頭的邏輯,好比天王告誡大家不要空肚食早餐,的士不是趕時間才坐的嗎?所以計劃只在距離東京約一小時車程的橫濱推行,「東京人多車多,坐的士的都是上班一族,司機均十分猖狂,分秒必爭。」負責計劃的三和交通代表瀧口先生解釋。橫濱就不同,乘客多是普通市民及遊客,不用趕住去投胎,加上橫濱的道路大多是單線行車,斜路又多,經常有行動不便和上了年紀的乘客。三年前,有位乘客向社長訴暈車浪之苦,卻又不好意思向司機開口,請他想辦法。原來他並不孤單,採訪時四位中年男子漢都一致認同,這麼簡單的一個請求,也不好意思宣之於口,怕對方因為覺得招待不周而難堪。辦法很快便想了出來,就是在的士後座裝一個按鈕,一按下去,司機便將減速的要求照單全收,有點像日本廁所裏的發聲按鍵,一按下去,流水聲掩沒大解放時的叮叮咚咚,都是志在保護日本人那又脆又薄的面皮。
花了半年時間構思、設計及開發,一隻頭戴司機帽、四腳變車轆的烏龜應運而生,令一件婆媽瑣事變得好不可愛。乘客只要手指一伸,電子聲響起,告示牌彈出,上面有個龜嘜頭,用日文寫住「ゆっくり」(慢慢來),司機便會格外留神。設計不但體貼,還很環保,司機內藤先生解釋,汽車加速得越急,耗油越多,碳排放亦會越高,Turtle Taxi避免突如其來的變速,不只照顧到經不起風浪的乘客,更愛惜地球。所以推出一年,已經獲日本Good Design Award頒發未來設計大獎,市民反應亦出乎意料,由最初只有10部的士,如今增至400多部,其中10架更由頭到腳重新包裝,在黑漆漆的車身印上可愛龜嘜頭,成為如假包換的「龜的」。三年以來,瀧口先生說使用次數比預期中多,每次乘客按鍵,司機都會記低以龜速行駛的距離,所有車加起來已累積17,000公里,等於圍繞地球走了差不多半個圈。
司機一心一意 乘客專享溫柔
日本推出龜的,本來跟香港人關係不大,事關日本的士乃天價收費,東京橫濱約50港元起錶,其後每一跳盛惠7蚊,收費比香港貴四、五倍,坐一小時分分鐘夠買機票。怎料龜的數月前推出旅人優惠,一小時橫濱遊車河,定價5,000日圓(約360港元),四人同行每人100港元有找。價錢固然吸引,但重點是享受到香港欠奉、一份乘客應得的尊重。事先約好時間,龜的準時現身,西裝骨骨的司機向我躬身,笑瞇瞇地打開車門,一小時的橫濱慢遊正式出發。車廂內像村上春樹筆下一樣優雅,司機的手套跟椅墊一樣雪白,空氣清新,溫度適中,車頭沒有一字排開的手機陣,司機不發一言,專注地握着軚盤,沒有一心二用分派電召柯打,也沒有趁紅綠燈狂篤手機。
後座放了司機的簡介,他叫內藤浩司,懂說英語,上面還寫了他的出身及興趣,我便藉這個機會來打開話題,他說橫濱沒有高架幹道,時速限制約60公里。他示範了兩種駕駛模式,平常模式車速不快,但轉彎來得很急,整個人被拋出去,面頰幾乎要抹玻璃;龜速模式轉彎時明顯放慢,車身平穩前進,裏面的人不會東歪西倒,吃一碗豆腐花也沒有問題。我們沿路一邊聊天,他一邊指出主要景點,橫濱很適合在車上遊覽,馬路沒有沙塵滾滾,沒有毫不禮讓的私家車,也沒有大煞風景的貨櫃車。沿途風景變化多端,海港一帶分外開揚,春風送爽;然後是中華街的人聲沸騰,一個個餐館招牌既熟悉又陌生;上斜坡到山手町,又是另一番寧靜清幽的異國風情,剎那之前的熙來攘往,恍如隔世一樣。雖然並非初到橫濱,但每次都是坐地鐵點對點直達,沿途只有一片漆黑,這次一氣呵成遊走各區,在一程車上目睹這個海港城市的新舊並存、和洋共融,總算是突破了鐵路旅人的一個盲點。
一小時5,000𨨥 最多坐4人
為遊客而設的一小時路線,行走景點包括紅倉庫、大棧橋碼頭、山手町、中華街、橫濱開港紀念館及橫濱The Landmark Tower等。定價5,000日圓,可容納4人,較可惜的是不能停車拍照。需要事先預約,要註明Turtle Taxi(full package)才有龜嘜頭的士,也可要求能操英語的司機接載。查詢: http://www.sanwakoutsu.co.jp/special/vol_002.html
Travel Memo
機票:乘搭捷星航空由香港直飛東京成田,單程票價連稅753港元起。
查詢: http://www.jetstar.com
貨幣:每100日圓約兌7.1港元
鳴謝:Jetstar、Yokohama Convention & Visitors Bureau
記者:陶思敏
攝影:潘志恆
編輯:陳國棟
美術:楊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