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靚籽:潮界開眼】
「我着的高踭高過人, 我着出一身好女人……」難道就如流行曲般,要着上四吋高跟鞋才算有女人味?近季不少品牌天橋騷上,見鞋跟設計越來越腳踏實地,令人想起五十年代末由女神柯德莉夏萍帶起的矮跟鞋風尚,配搭收身上衣加圓傘裙,稱得上淑女典範。問起物理治療師,他強調不建議女士穿高跟鞋,「但有少少踭較健康,要取捨的話,兩吋以下也可以。」鞋跟減啲啲啦,想企得耐行得遠都冇問題,矮踭鞋該是時候回朝了吧?
中古世紀後,歐洲貴族之間流行穿起高跟鞋(high heels),相傳它最早出現於古波斯的騎士鞋設計,把腳後跟提高,解決戰爭時騎馬馬鐙向前滑動的問題,及後傳入歐洲,掀起當時法國宮廷及其他王室追捧,奉為時髦,時至今日更成為性感誘惑標誌。矮跟鞋則誕生在數個世紀之後,五十年代,歐洲人覺得高跟鞋帶有的性感象徵意味,不適合初熟女孩,故意把高跟鞋由4吋以上降低至1.25吋至2吋的「小貓跟」,剛好給逐漸成熟的小貓女練練台步。
初見矮跟鞋,女士們當然耍手擰頭,嫌它沒有穿高跟鞋時帶來的婀娜和修長線條,又不及平底鞋般活動自如,正一高不成低不就。怎料一代氣質女柯德莉夏萍在電影《珠光寶氣》(Breakfast at Tiffany’s)中,穿起一襲小黑裙配黑色尖頭矮跟鞋現身,旋即令各位女士心心眼,不論老中青都紛紛穿起「小貓跟」,情況就如五、六年前潮女們跟香港時尚教母徐濠縈着襪套加MBT涼鞋。
潮人追捧 鹹魚翻生
隨着六十年代女士成長,矮跟鞋在八九十年代就由潮物變成老土代名詞,多為事業型成熟女性的選擇,以實用公務型鞋款居多,加上小女孩貪靚心態總愛偷穿媽媽的高跟鞋,令時尚界總偏愛高跟。但早幾季時尚界流行起舒服型格normcore風,見潮人們着休閒鞋Birkenstock及運動鞋襯黑白灰服飾,便知道時尚界脫離高跟屬意料中事,在鬥靚鬥高的鞋子比拼上,終於有人關心腳部舒適度,畢竟沒太多人穿得到四吋高跟行一日街吧?
在現實世界中,不乏演藝與時尚界氣質女作參考天書,2015年奪得「時尚界奧斯卡」美國服裝設計師協會時尚大獎的雙胞胎姊妹花Mary-Kate及Ashley Olsen、聯合國女神Emma Watson與歌手Taylor Swift近來頻頻以矮跟鞋亮相,襯短裙長褲一樣好看,雖然少了犧牲舒適帶來的嫵媚,卻多了分自然優雅的自在。識揀,當然要對自己好一點。
1.25” 貼地女人味
爭一吋就係爭一吋,但矮少少一樣有其優雅之道。有品牌擺明車馬玩拼皮,也有暗藏內增高,愛書卷味?找來一雙有跟牛津鞋也無不可。
1.5~2” 潮着矮跟鞋
高跟鞋就買得多,故意找矮跟鞋卻少之又少。別以為矮跟來來去去只有一個款,今年春夏各牌推出貼地款式,圓頭款少女味重,尖頭款配閃片也夠低調華麗。
兩吋以下 腳底不會向前衝
女士愛穿高跟鞋是常識吧?物理治療師程智宏不建議常穿,皆因會令小腿肌肉過勞及造成拇趾外翻。愛穿高跟鞋的貪靚一族最常見的鞋底磨蝕多數只有一處,「穿高跟鞋時,腳跟到中掌會離地,主要由蹠骨頭(即連接腳趾骨與腳前掌的關節)接觸地面,所以磨蝕了此處。」
鞋跟太高 回歸平地更痛
穿高跟鞋常用小腿肌肉,沒有放鬆紓緩容易令腳腕活動幅度變小,令腳腕痠痛,程智宏說:「要取捨的話,兩吋以下相對較好。」如此說來,小腿肌肉繃緊者若決心放棄高跟鞋換穿平底鞋時,小腿肌肉需要伸展長度更多,會感到痛楚。相反矮跟鞋能減少小腿肌肉的拉扯程度,比起穿平底鞋更為舒適。
一向知道穿高跟鞋是在挑戰人體力學,把全身力量聚焦於腳底兩點絕對不容易,用力不當除了影響小腿肌肉,甚至有機會引致脊椎關節勞損。
另一位物理治療師魏志榮指出,女士們穿高跟鞋時,習慣在腳前掌用力,「令小腿肌肉及阿基里斯腱肌肉繃緊,拉得很短、很緊張。」另外,穿高跟鞋時,走路時難免會向前傾,穿者為了平衡便會不自覺地把身軀重心向後移,這或有機會導致脊椎關節勞損。
除了腳痛腰痛,就連膝蓋也難逃一劫。「穿高跟鞋走路時,提腳幅度較平常大,會造成膝痛。」有說穿高跟鞋時要膝頭用力,才可維持筆直腿形和優雅線條,原來一切都是在加重膝關節負擔。不僅如此,穿高跟鞋,尤其是斗零踭時極易失平衡,容易扭傷足踝,令足踝外側韌帶受創,拗柴收場!
(a)Zizi by Florsheim 銅鑼灣崇光百貨B1層專櫃
(b)Longchamp 銅鑼灣時代廣場4樓427號舖
(c)Pedder Red 鰂魚涌太古城中心1樓151號舖
(d)Valentino 中環國際金融中心商場2樓2070-71號舖
記者:黃樂雯
攝影:黃子偉、林栢鈞、徐振國
編輯:黃仲兒
美術:利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