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除每年發行的通脹掛鈎債券(iBond)及財政部國債外,本港零售債券市場並不活躍,主要是本港投資者較熱衷股票投資,事實上本港不少券商及理財公司均有銷售債券。
一如股票,債券同樣有首次公開發售(IPO),不過較少面向零售投資者。康宏理財聯席董事胡彥希表示,一些較熱門的公司發債,通常僅向機構、私銀客大手配售,惟由於機構投資者通常不會持有債券至到期,而會在二手市場出售,令散戶有參與空間。
一手市場債券發行價普遍為100元,二手市場買入的債券價格或會有溢價,如102元,胡彥希形容為「輸少少,但有利息補數」。若價格有折讓,孳息率較票面息率(coupon rate)為高。
實際操作上,持牌機構將會為客人進行「認識你的客戶」(KYC)程序,按證監會指引要求客戶填寫問卷,了解客戶風險偏好。公司會設立風險指標,例如康宏不允許認購債券額佔客戶資產逾六成,「就算四成我哋都開始要審慎考慮」,若符合有關要求後,可開始交易。
胡彥希指,現時不少理財公司提供平台,以查閱二手債券價格情況,不過由於二手市場流通量低,「有時你喺網上睇到個買入價,或者唔係真正價格,而且若果成交不足,買入價、賣出價的價差(spread)可以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