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香港經濟前景怎能不「灰」! - 盧峯

蘋論︰
香港經濟前景怎能不「灰」! - 盧峯

朋友說,最近有關經濟前景的幾篇「蘋論」調子很灰,令他看後有點忐忑,擔心今次低潮不知會有多嚴重及維持多久。絕不是刻意扮「末日博士」,倒是性格向來審慎,即使人人亢奮的時候也往往有保留,看到經濟數據及形勢轉弱的時候自然更禁不住提出一些警示,希望大家早作準備,避免巨浪湧至時手足無措,狼狽不堪。

內地經濟倚賴投資如癮君子

撇開性格上的「缺陷」,近期一再在「蘋論」預警全球及本地經濟將長期停滯及疲不能興並不是故作驚人,而是有相當數據及理論根據。先說數據。美國近期的經濟數據連好壞參半都說不上,特別是就業市場的數據令人憂慮,非農業職位增長大幅放緩,從過去一年多的超過二十萬大減至十六萬;上星期新申領失業救濟人數更出乎意料之外的大幅增加二萬人,令總數再次逼近三十萬大關。要知道就業數據一般而言都是滯後的數據,這意味美國經濟在去年十二月加息後轉弱的情勢開始浮現,未來一段時間即使聯儲局暫時不加息也不容樂觀。而假若耶倫等聯儲局官員在政治壓力下被迫再加息,美國經濟將進一步轉弱,失業率回升,其他經濟體想借美國經濟增長帶動出口及復蘇只能是一廂情願。
更根本的問題是,美國的經濟表現印證了前美國財長薩默斯(Larry Summers)有關停滯(secular stagnation)的說法,確定美國經濟活力減退,進入低增長甚至停滯期,必須在超低息甚至零息環境下才能勉強保持運作,並隨時有跌入通縮的可能,跟二次大戰後那種持續增長的勢頭不可同日而語。
中國的情勢只有令人更擔心。習近平這位「權威人士」不但確認了「L型」的經濟新常態,更表明中國政府不會再像過去那樣推出大規模的救市政策確保增長,不會再有甚麼四萬億刺激方案,也不會再有「國家隊」進場托股價救股市,只會讓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的做法持續下去,讓經濟從高速增長區放緩下來。純從經濟管理上來看這個做法不能算錯,因為過去幾十年投資帶動的增長模式製造了不少過度投資及浪費,不可能再長期持續。問題是投資帶動的經濟增長像吸「鴉片」一樣是會上癮的。中國經濟就像「癮君子」那樣變得長期倚賴政府、國企的基建及房地產投資才能正常活動,一旦「鴉片」劑量減少甚或停止供應便會「手腳無力」、「眼水鼻水長流」,軟癱在地。
也就是說,中國經濟在停止額外的刺激措施後下跌得可能比任何人想像都要深,下跌的時間比任何人想像都要久,還有可能像日本在九十年代以後那樣來個失落的二十年,經濟始終奄奄一息。要知道過去十年特別是金融海嘯後全球經濟增長率中國佔了一半以上。少了這份動力,全球經濟不收縮已是萬幸。

港拚命吃老本任由服務變差

香港本身的情況同樣沒有樂觀的理由。若果說內地經濟像「癮君子」那樣倚賴投資帶動,香港過去七、八年則像一個吸食興奮劑的「濫藥者」,倚賴內地人流、錢流及地產泡沫帶來的easy money推動經濟增長。在旅客數目不斷上升,購物人潮不斷增加,樓價高處未算高的帶動下,香港經濟嚴重扭曲,不但沒有發展出新的高增值產業,不但沒有找到新的亮點,反而拚命的吃老本,任由商場變成名牌連鎖店,任由酒店、餐飲業變得越來越標準化,任由服務水平不升反跌。事實上在旅客大升的幾年間,本地零售餐飲酒店的服務業水平不升反跌,欺客、招呼不周的情況比比皆是,因為需求彷彿只升不跌,服務欠佳也沒所謂。
可惜,好景常在只是幻想,內地經濟近一年來開始疲態畢呈,內地人流、錢流終於見頂回落,地產市道也開始感受到「地心吸力」這回事,從𥧌頂逐步下降。在這樣的新常態下,在「興奮劑」大減下,香港經濟立時失去動力。剛公佈的第一季經濟增長只有0.8%固然反映經濟快速轉弱的勢頭,但這只是序幕,真正的考驗還在後頭,因為企業和消費者才剛剛開始因應新常態調整本身的行為及決定,包括重新考慮商業策略、投資額、人手配置及消費額等。越來越多企業變得非常審慎,開始撙節開支及人手。當這樣的態度成為主流時,經濟活動收縮的速度將加快,令本地投資及消費進一步插水。
內地資金流、人流開始乾涸,本地企業及消費者又開始關水喉,香港經濟前景怎可能不「灰」!

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