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陪病人走完最後一段路靈實寧養院長 令告別變成無憾

矢志陪病人走完最後一段路
靈實寧養院長 令告別變成無憾

【本報訊】位於將軍澳的靈實醫院,門外有個小花園,種滿果樹,結了果,凋謝了,又重生。就如1955年由傳教士創立的將軍澳靈實醫院,本來主力醫治肺癆,後來肺癆受控,靈實一度失去生存空間,後來重新發展為復康醫院,為無數晚境徬徨的病人帶來暖光。見證這家醫院重生、陪無數病人走完最後一段路的梁智達,多次近距離凝視死亡,但慶幸從未麻木。
記者:呂麗嬋

由當年最年輕的院長,到參與興建毗連專收末期病人的寧養院,30年過去,62歲的梁智達,見證小樹開枝散葉。鮮有接受專訪的他笑言,30歲前的他,以為會走學術路,怎想到一次醫生飯局,與這裏結下不解緣。「3個人嚟參觀,只有我,一參觀就參觀咗29年」。那是1987年的秋天,當年的靈實,還是一所面臨倒閉的小醫院。

院長梁智達除了治病,還參與病人的受洗儀式。受訪者提供圖片

33歲任院長推動變革

「好破舊,夏天無冷氣,一落雨,啲姑娘就攞啲面盆放喺地下盛水」。靈實的前身是胸肺療養院,由一群海外傳教士創立。梁智達加入之初,醫生團隊有來自挪威,也有來自緬甸,他是唯一擁有皇家院士資格的醫生。「大家嚟自五湖四海,都有一份使命感,希望照顧貧苦大眾」。上世紀的肺癆病是絕症,但到他接手時,傳染病已受控,靈實面臨去留。「一係倒閉、一係改為療養院,一係重新發展為復康醫院」。
臨危受命,這個在英國工作了5年的醫生,時年33,是該院歷來最年輕的院長。「我好佩服當年董事局嘅膽識,可能因為兩年都請唔到院長,無得點揀」,他打趣說。毫無行政管理經驗,卻揹起擴建的重大責任,接任最初幾年,他沒日沒夜工作。「人手唔夠,住喺宿舍,一半時間兼顧臨床工作、一半時間做行政,一年出咗200張通告」。引進現代化管理、籌款爭擴建,加入醫管局體系,他是推動大變革的靈魂人物。
「1997年完成擴建,開幕嗰日,我由心笑出嚟」。轉做復康醫院,漸上軌道,2003年的一次相遇,成了轉換跑道的藥引。「有個我喺中大教書時嘅學生,話想見我,才30出頭,證實患末期血癌」。昔日朝氣勃勃的醫科生,再遇時,已是在死亡邊緣掙扎的病人。「最初接受治療,反應好好,到復發時再治療,已經好辛苦」。距油盡燈枯的日子不遠,師生同遊西貢,眼前那片大海,盡是不捨。「可以同佢行人生最後一段路,係我好大嘅榮幸」。學生彌留時,太太寫了一張道謝卡送給他。這張卡,13年來一直放在身邊。「我同自己講,如果可以,希望陪伴每一個病人走最後一段路」。當年善終服務剛起步,只有南塱醫院照顧末期病人。2006年,協會獲華永基金支持,毗連的寧養院落成。
時任靈實醫院行政總監的梁智達,沒忘記對自己的承諾,向院方請辭,離開醫管局體系,又由零開始。「寧養院無政府資助,係以非牟利自負盈虧運作,好處係靈活,唔好處係盤數要睇得好緊」。減薪一半到任,過關斬將。「最艱難係2006年鬧護士荒,私家醫院出15個月糧搶人,公院都請唔到人,更遑論呢度」。待遇不如人,但低薪仍願入職的,都是有心人。

靈實前身是胸肺療養院,經過30年發展,現主力提供寧養服務。

頂尖醫科生願低薪入職

「收過封求職信,有個醫學院畢業,話矢志做紓緩治療嘅醫生,攞distinction,最叻嘅學生肯嚟呢度做,你話我有幾振奮?」其實,只要走近貼滿感謝卡的告示板,就會感受到那熱度;走到藝術治療室,牆上掛着小男生的照片,寫着Made in Heaven。「佢哋嘅爸爸喺呢度離世,兩個孩子後來回來,送我們小禮物」。
孩子長大了,會記得人生第一次死別?善寧院住的,都是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的末期病人。每年離世者的家屬都會一聚,梁智達說,有失去慈母的女兒,入讀港大醫學院,說感謝這裏讓她上了人生第一堂醫學課。又曾碰上與太太猶如兩生花的垂死女病人,不忍照顧。「人總會有軟弱嘅時間,要借別人膊頭一用」。同理心與適時的幽默感,在接近天堂條路上,不可或缺。
「遇過一個院友,癌細胞擴散至脊椎,下半身癱瘓,佢好堅強,但一直遺憾再無機會教剛出世嘅孫仔踢波,到出席佢嘅安息禮先知佢年輕時係廣州市足球代表」。有多少人,相遇了,但要到安息禮上,才真正認識?堅持出席院友喪禮,他向記者分享了另一個故事。「我哋都叫佢李伯,佢太太係我哋第一個院友,住咗3個月離世」。至愛的太太走了,李伯卻留了下來。
「李伯喺呢度做咗好多年義工」。離世後,兒女帶着老父生前千叮萬囑的一份禮物,來到醫院。「那是一張20萬嘅支票,對有錢人嚟講,也許不算甚麼,但李伯唔係有錢人」。近距離凝視死亡,每一次死別,仍然感到痛,他慶幸從未麻木。「唔敢講認得晒每個院友,但我肯定,每個都獨一無二」。如何無憾地好好告別,是一生的功課,他說。

靈實護養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