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4月26日凌晨,切爾諾貝爾核電廠第四號反應堆發生爆炸,成為人類史上最嚴重的核災。
然而,我們根本不用恐懼核輻射。因為世衞及聯合國輻射影響科學委員會都強調,受災至今少於50名救災人員患上急性放射綜合症致死;當地整體的患癌比率實際僅上升3%,但當中絕大部份都是自然原因所致,而且全球患癌的人數都一直上升,不可能將問題歸咎於切爾諾貝爾的核輻射。要憂慮的,反是當地人的心理創傷與長期社會需要。
台灣一隊民間自發的「車諾比核災30周年紀實團隊」兩次自費到當地,記錄30年後當地實況,讓華語世界的人窺探切爾諾貝爾周邊是否真的危險,究竟生態變成怎樣、居民生活又有甚麼苦處,並將之輯成《半衰期:車諾比核災30周年紀實》。
透過互聯網,散落一地的防毒面具、廢棄摩天輪的場景,成為很多人對切爾諾貝爾的第一印象,認為那裏是個杳無人迹並會孕育出畸形生物的死城。不過,我們眼見的就是事實嗎?很多所謂「真相」都是加工而成,例如防毒面具根本無法阻擋輻射,與當年核災無關,只是有心人為「影相呃like」,紀實團隊甚至遇上來自德國的電視台正在造假……
切爾諾貝爾洩出大量的銫-137和鍶-90,半衰期分別長達30年與28年,即是這些放射性物質濃度已在今年降低到原本的一半,但這並非代表我們可完全放下戒心,坦坦蕩蕩的遊覽切爾諾貝爾。書中也提到,當年首批到核電廠滅火的28位消防員,其沾滿輻射塵的消防衣仍然留在普里皮亞季醫院的地下室,到現時該地下室也屬於隔離區其中一個絕對生人勿近的地方。
說到人煙罕至,也非如我們所想,只有大自然接管大地,不少原居民也冒死回歸,過着自給自作的生活,甚至已重建村落。對當地人來說家就是家,他們不會因核輻射而懼怕,因為這片土地就是他們生命的全部,讓他們流離失所,比死更難受。
正如書中所說:「歷史一旦被遺忘,它所能帶給我們的警惕之意也就隨之消逝。」30年過去,切爾諾貝爾的記憶逐漸被近年的福島核事故所取代,團隊並非要透過踏足死城,去批判核能是好是壞。團隊只是為華語世界帶來第一手的資訊與影像,描繪出這多年間切爾諾貝爾的變化與真相剪影,將最真實的所見所聞記下,僅此而已。
身在香港的我們,不要忘記大亞灣核電廠與中環等市區相距不足60公里,從切爾諾貝爾的故事,我們或可重新認識恐懼的由來,更清楚知道自己反對或贊成使用核能。
小肥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