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世紀的佛羅倫斯和八十年代的香港十分相似,三分一人口從事紡織業,經濟十分發達,甚至發行自己的貨幣,並孕育了之後的文藝復興。當時的詩人但丁在他所寫的《神曲》裏,有這樣的一句:「帝王們多的是,而好的卻不多」(Par. XIII.108;朱維基譯,下同)。然後,他分析了一個成功領導應有的素質。
今天的MBA(工商管理碩士課程),一般着重經濟與市場分析、流程優化、人力資源以及科技財技等應用。在十三世紀,這些範疇有更古老的說法。但丁列舉了中世紀的學生會學習的四種東西:「天上一共有多少運動的星辰」、「必然的和偶然的前提能否產生必然的結論」、「原動」以及「在一個半圓裏能否構成一個沒有直角的三角形」(Par. XIII.97-101)。這些,他都不認為會帶來成功。
「天上一共有多少運動的星辰」,屬於神學的問題,意思是估算天上有多少「天使」,因為中世紀的人們相信星辰是靠天使推動的。這是一個推測性的問題,誰也說不準。這些,就跟今天的經濟師、分析員天天在估金價油價息口等走勢一樣,徒勞無功。
「必然的和偶然的前提能否產生必然的結論」,屬於邏輯的問題。舉例:如果所有考這個試的同學都不及格,那試卷必然太深;現在偶然有些同學不及格,那試卷有可能太深,但不能說試卷「必然」太深,因為亦有同學及格。邏輯是法規與流程的基礎。什麼六西格瑪、魚骨圖等,都是用邏輯來優化流程、降低成本的方法。這些,都屬於小道,雖有可觀,致遠恐泥。
「原動」,屬於形而上學的問題。如果你相信凡事都有原因,那因亦有因,一環扣一環,總的有「第一因」,那就是「原動」,亦即「神」。形而上學是哲學的開端,也是倫理道德的基礎。時至今日,就是人力資源管理的原則。什麼X理論Y理論、激勵保健理論等等,都建立在性善性惡等形而上學之上。這些,一直未能幫助企業逃過裁員與倒閉的厄運。
「在一個半圓裏能否構成一個沒有直角的三角形」,屬於數理的問題。在一個半圓圓周上的任何一點,畫兩條線連到直徑兩端上,構成的都必然是直角三角形,這是幾何定律。數理發展到今天,成了財務槓桿、證券炒作的基礎。這些,曾讓不少人迅速至富,風光一時,最後卻身陷囹圄。
但丁指出這些都不是成大業者所需要的智慧。他借用所羅門王的例子,提出領導所需要的,是「王者的審慎」。這裏的「審慎」不是謹慎。「審慎」是四樞德之首,其餘三者分別是「公義」、「勇氣」和「節制」。在管理上,太講公義,變得無情;在財務上,太講勇氣,變得魯莽;在營運上,太講節制,變得保守。「審慎」,是把分寸拿揑得恰到好處的意思,也就是中間落墨的智慧。
人,不能不賞,也不能不罵;錢,不能不花,也不能不省。把火候拿揑好,就是成功。
冼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