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搭地鐵見到一張廣告,女性人像有點面熟,認得她那微微上翹的嘴角,看看廣告一行細小字句,果然是山口智子。九十後一代不甚認識山口智子,沒有看過《悠長假期》,她與木村拓哉、竹野內豐、松隆子、廣末涼子、稻森泉合演的日劇盛世代表作。今天無論傳媒如何吹捧韓劇《太陽的後裔》,男女主角在戰亂之國的經歷如何,但那些「硬浪漫」不斷歷險、重逢、再歷險、再重逢,實在吃不消,因為韓劇所欠缺的,是日本流行文化所擁有的「感性」。《悠長假期》、《愛情白皮書》、《東京愛的故事》、《戀愛世紀》等日劇之所以令人懷念,不是那些明星,而是他們扮演的角色,《悠長假期》的南與瀨名,二人相濡以沫面對人生低潮,《東京愛的故事》中,外表剛強內心柔弱的赤明莉香,她們敏感的心靈,掀動我們的情緒。「日本」代表了亞洲文化感性,其實早在十九世紀已影響全球,當時歐洲已經流行日本趣味Japonism,印象派大師莫奈對和服心儀,叫太太穿上和服造像,香港現時正展出他的作品《睡蓮》,也是受浮世繪所影響。
季節感發展出多元習俗
日本生活文化之所以如此獨特吸引,在於他們充滿細節變化,以人為本。認識季節文化是瞭解日本心靈重要的入門,民俗學家神崎宣武的《日本的季節文化》,介紹他們因季節感而發展出活潑多變的生活習俗。日本人對自然充滿情感,尤其是對四季環境的變遷十分敏感,我們一般視為春夏秋冬四季,但日本民俗更細分為季節轉換之交的「土用」,由此孕育出「旬」的季節感。不同時令氣節、農曆鬼神祭祀,食物及禮儀,我們現代人視為繁文縟節,日本人不但保存下來,甚至發展出一套社交禮儀。如中國農曆的三元節,即上元、中元、下元,是消災息難,在日本除祭祀外,還發展出互贈禮物習俗。這是江戶時代歲末贈禮習俗的模仿,在中元,即我們盂蘭節,是祭祖先,對生靈表達敬意,由供奉變成互贈禮物,是經商業促銷的推動。而盂蘭活動,也發展出盆踊,以團體舞蹈形式撫慰靈魂。
又例如小暑至大暑,即7月中至8月初一段「夏土用」,我們父母輩稱為「三伏天」,日本人會用明信片作「盛夏問安」。土用乃季節轉換,氣候不穩,容易生病,人需要注重飲食養身,因此便有問安的習俗。至於對付三伏天,強身健體,最合宜是體形細長的魚類,即鰻魚,泥鰍,也流行所謂「土用炙」,即針炙、艾炙,曾經何時,中國傳統習俗,不也是在三伏天做艾炙嗎?日本季節文化,是由中國農曆而來,而保存最悠久的庶民習俗。
可以與神崎宣武一書共讀,是佐藤裕美的《日本生活家的歲時雜記》,因此書是日本季節文化的普及生活版,擺脫人類學家的考據,變成實用生活指南。每章開始先介紹節氣及習俗典故,時令食材,然後附上季節料理食譜。當中不少生活細節十分有趣,例如端午在日本除了掛鯉魚旗外,端午也叫菖蒲節,而菖蒲味強烈,可斬妖除魔,所以代表「勇武」。所以當天會用菖蒲放入浴缸作菖蒲浴,用根浸清酒,放枕頭底。到了三伏天,寫盛夏問候明信片,作者會示範內容怎樣寫,若自製明信片,如何用牽牛花及花火剪紙做裝飾。至於中元贈送,作者細緻到列出禮品預算及項目,並提醒一旦送過一次,以後每年都要送。
日本感性,其實就是日本的文化傳統,而中國人之所以喪失了這種生活感性,也因為失去了文化傳統,甚麼季節感、庶民習俗、傳統禮儀,最後都化約成為淘寶的促銷活動!
撰文:劉細良
編輯:李寶筠
美術:楊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