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籽】垃圾擔上身 植樹有佢份 郊野公園萬能技工

【專題籽】垃圾擔上身 植樹有佢份 郊野公園萬能技工

【專題籽:胚芽故事】
假日到郊外呼吸新鮮空氣,看見沒公德心的人亂拋垃圾會眼火爆,平日看到臉書群組分享的垃圾災難照,除按「憤怒表情」外,還會提醒自己郊遊後記得帶走垃圾,以免清潔工人行數小時山路費力撿走遊人留下的「蘇州屎」。我們叫慣的清潔工人,還會擔着沉重的石頭築山徑、建涼亭和椅子、植樹,甚至撲滅山火,不分寒暑,日曬雨淋,守護郊野公園。他們其實不是清潔工人,而是周身刀張張利的郊野公園萬能技工。

在社交網站按讚輕而易舉,大家未必在意。「辛苦晒你哋呀!」一句行山人士窩心讚賞,令在大嶼山的郊野公園服務37年、今年6月退休的60歲技工蔡志偉(阿偉)笑到見牙唔見眼。他和工作了30年、同樣駐守羌山管理站的技工陳達文(文仔)坐漁護署的專車,來到鳳凰徑第三段伯公坳的起點,一如往常行孖咇清理垃圾。手套、長鉗、擔挑、垃圾袋隨身。大熱天時,當然還有一樽水纏在腰間,避免中暑吧。這段全長4.5公里的山徑,一般行山客只需約2.5小時走完,他們則花逾4小時,因為要撿走垃圾再擔下山。這份差事,他們通常一星期清理一次行山徑、露營地點及燒烤地點,長假前後更加會密密出動,務求盡快清理乾淨。

郊野公園技工陳達文(前)尋找山徑垃圾,蔡志偉負責把垃圾擔下山。

膠樽紙巾最多 「郊遊人士冇心㗎」

採訪當天,正值勞動節長假後第一天,姑且看看有多少人亂拋垃圾。搜索行動開始,較年輕的文仔負責鉗走垃圾,「師兄」阿偉殿後,肩負擔垃圾下山的重任。兩人金睛火眼,多細微的垃圾也逃不過他們的法眼,躲在山徑罅位的食物包裝紙一角、在欄杆後樹堆中的膠樽,甚至藏身於草叢、似有保護色的綠色啤酒罐,都一一被他撿獲。在我跟他們走過的10分鐘路程,亂拋的垃圾比想像中少。阿偉表示,37年來,行山人士的公德心改善不少,垃圾量相對減少,有些有心人更自發組隊執垃圾。究竟有沒有行山人士主動嚷着助他們一臂之力呢?原來為數不少,只是文仔阻止白武士出手,「咁污糟、冇架生冇手套,感染到細菌點算?」郊野公園的清潔工作,就是有賴他們不怕骯髒、不怕臭味完成。郊遊人士丟下的垃圾主要是膠樽、紙巾,「佢哋冇心㗎,好多時伸手入袋紙巾就跌出來。」阿偉還為大家辯護,果真宅心仁厚。
漁護署去年於郊野公園收集約3,800噸垃圾,約等於23艘天星小輪「輝星」的重量。當局同時推廣「自己垃圾自己帶走」的訊息,去年9月於部份山徑撤走垃圾桶,鳳凰徑第三段便是其中之一。郊野公園護理主任陳靜嫻表示,除了讓行山人士增強愛護大自然的意識,亦可減輕工人搬運垃圾的負擔,計劃推行至今,效果理想。我們試想想一些較長途的山徑,沒車路可達,例如長達15.5公里的船灣淡水湖環湖徑,要工人擔着一包包重如大米的垃圾下山,夏天定必汗如雨下,下雨時沾濕的垃圾更是百上加斤。文仔說:「寒冷天氣警告照返工,雷暴警告一除就會開工。」部份山徑的棄置垃圾情況或許較佳,但長假後露營地點的垃圾桶,可以用災難來形容。採訪當天我們前往大嶼山昂坪營地,滿滿的垃圾桶堆滿物品,有運動鞋、露營用品等,外面還有一大個垃圾袋,幸好當局專車可駛近營地,否則無法想像阿偉和文仔要花多少時間處理。環保團體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朱漢強認為,有些郊遊人士人還是改不了貪方便的習慣,他建議大家用毛巾代替紙巾、自備水樽,用膠袋盛載食物包裝紙等。露營或燒烤時,最好於出發前把食物放於盒子中,先把包裝紙丟棄,離開前把垃圾放在大膠袋中,回到市區再丟棄及分類。

執完垃圾植樹苗 築山路建涼亭

上半場撿完垃圾,下半場的工作是前往鳳凰徑第四段,靠近昂坪營地要上斜步行八分鐘的植林區,種植80棵茶花樹苗。緊守崗位30年的文仔說:「日日返工任務都唔同,冇咁悶。」植樹和撿垃圾一樣要擔得,「師兄」阿偉握緊肩膀上的擔挑,邊行邊跟文仔開玩笑說:「我擔囉,否則又話我蝦你。」文仔回敬一句:「你半路可以畀我呀。」到達後兩人都滿頭大汗,休息一會,阿偉才奮力拿起翻釘掘洞,文仔便植下樹苗,邊用花釗撥泥埋苗時,「埋怨」阿偉太好力掘得太深,「撥餐死呀大佬。」氣定神閒的阿偉不斷哈哈大笑,我不認為他們是苦中作樂,反而是享受工作,從而培養出幽默感,多年來鳳凰徑一帶的山,由雜草叢生變成山林翠綠,都是靠這對拍檔悉心栽種。
在山上三十多年,笑看風雲變。阿偉記得投考重點只有一個字──「擔」,在山路擔起20公斤石屎,通過入職測試。從前是漁民的文仔,上岸後找得這份體能要求很高的工作,我問他,身形嬌小的我能否勝任,他尷尬一笑,可能笑我太天真了。他入職後卻發現驚喜處處,「事前唔知道原來要做木工起涼亭,跟師傅學兩三年,再靠自己摸索。」這兩隻鳳凰徑上的開荒牛,異口同聲認為建設山徑最具挑戰性,因為大多用天然材料如沙泥、碎石、石塊等興建,在山上就地取材,「山崎嶇,石難搵,搵得唔好,破壞斜坡結構,好易山泥傾瀉。」阿偉解釋,如何建山徑開路主要看山形走向,太斜會設計之字位,遊人行上山會較舒服。每一級的高度,每一塊石頭,都經過每個前線工作人員精心思考逐級砌成。山上本無路,有他們的付出,山上便有路,每次踏足山徑時,不妨想想他們的努力,好好享受踏出的每一步,向他們致敬。

植樹三寶(上至下)鎅刀、花釗、翻釘等。

蔡志偉(前)擔了80棵茶花樹苗上山,對他來說是輕而易舉。

郊野公園護理主任陳靜嫻(中)表示,希望郊遊人士帶走垃圾,減輕技工的負擔。左為技工蔡志偉,右為陳達文。

6大任務

1.築山徑
石級是技工於山上找到的石頭砌成,需要時還要磨平棱角,用小石填補空隙。

2.建涼亭
郊野公園必備的涼亭,都是出自技工之手。

3.造長椅
技工陳達文指出,長方形的圓角設計,是為了減少行山人士撞傷的機會。

4.植樹苗
陳達文把茶花樹苗埋進泥土。

5.救山火
撲滅山火是技工的工作之一,稱之為火更。

6.撿垃圾
郊野公園假日後垃圾桶滿瀉。

部份圖片由漁護署提供

記者:梁慧琳
攝影:劉永發
編輯:謝慧珊
美術:黃創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