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大「重生」到港大造假(自由撰稿人 范克) - 范克

從北大「重生」到港大造假
(自由撰稿人 范克) - 范克

有云大學是社會的縮影,那麼港大論文涉嫌造假的主角揚言要把記者「扔出去」,令最高學府淪為講座教授的私人遊樂場,校徽上「明德格物」四字淪為擺設和裝飾,又代表甚麼?
首先,香港大學這個品牌,由英屬香港確立,是大英帝國世界版圖中、東南亞地區的第一高等學府,也就是帝國主義文明的象徵。而華人世界自清末民初,到中共當家作主,這些年喊得最多,是「反帝反殖」。糊塗的口號喊多了,腦袋就塞滿一堆船堅炮利、西方霸權的垃圾思想,並且經常妄想西方世界對自身的迫害,要大肆宣揚列強多壞、自己多慘。
本來,被害妄想的情況不至於這般惡劣,尤其是在提倡「德先生、賽先生」的年代。因為當時的華人社會尚有知識分子,對西方的理解不止於「船堅炮利」,愛國亦不是流於口號式的矯情飾詐。他們理性客觀分析過後,能夠看出西方軍事強盛的背後是民主科學的精神,不似今日的中國人喊甚麼「科學發展觀」,用10年時間把全國資源榨乾榨淨,令可持續發展變成「L型走勢」,然後權貴集體捲款移民去欺壓我等國人的西方霸權處做二等公民。
權貴愛喊「反帝反殖」,因為幫人民製造敵人,遠比人民把自己當成敵人好;人民愛喊「反帝反殖」,因為借外敵之強掩飾自身之弱,恰好可以用來逃避責任。結果,近百年來的中國,上有上的樹敵為樂,下有下的不思進取,只有為數不多的知識分子看清事實。他們不喊「反帝反殖」,不擁護個人崇拜,追求獨立思想,所以毛澤東反右文革、上山下鄉,地富反壞右中,最想消滅的就是這一類人。
毛澤東對知識分子的恨,特別是對北大的恨,源於年輕時在北大擔任圖書館助理的經歷。他向美國記者史諾說,當年他職位低微,大多數人都不把他當一回事,想向傅斯年、羅家倫等人請教政治和文化問題都不得要領,這些人根本沒有時間聽一個圖書館助理講南方話。1949年過後,毛澤東再無踏足北大,而北大的招牌就在擁護毛主席的文革旗幟下燒起來,帶頭點火的正是北大師生。
聶元梓貼大字報,號召革命造反,消滅牛鬼蛇神,獲毛澤東賞識。毛還認為北大「廟小妖風大,池淺王八多」,打黑打得不夠,示意聶等造反派要繼續打黑。新中國下的北大經歷文革洗禮,入讀的人對學術的尊崇,不如對權貴的奉承。雖然不知道這是不是毛澤東的目的,但他的復仇確實是成功了,一所尊崇學術和思想自由的高等學府被摧毀了,而且就毀在北大人的手上。
沒有新中國,哪有新香港?主權移交19年,香港人是時候認識祖國歷史,特別是在文革50周年這一刻。翻翻史書,你就清楚中共黨性為何物,了解他們對知識分子的仇視和對知識的鄙視。看過北大是怎樣「重生」,就知道港大的學術造假,不過是高等學府淪為學店的一個開端。

范克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