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4月份,中國公佈的一系列經濟數據着實不弱;官方與財新採購經理指數都強勁反彈,官方製造業指數上升至50.2,脫離衰退區,財新制造業指數則上升1.7點到49.7的13個月高位。三月份外滙儲備結束四連跌,輕微回升103億美元,回復至32,126億美元。雖然計入估值效應後,3月份外滙儲備仍減少約200億美元,但比起1月份的960億美元與2月份的430億美元降幅已明顯減低,此一發展相信有助中國本土的投資信心。
2月份G20會議時,市場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在美元與人民幣滙價,有評論甚至認為各國應該有共識推行新廣場協定(Plaza Accord II),打壓人民幣滙價,尚幸美國財長傑克‧盧(Jack Lew)主持公道,說明人民幣並無貶值基礎。其實美國此舉是有私心,去年8月至今年1月,人民幣貶值所引起的環球股市、債市的動盪實際形成美國金融條件收緊,相當於加息半厘的效應。如今美國表明不歡迎人民幣貶值,可紓緩中國資本流失,中國重新建立外滙儲備,亦有助支持美國國庫債券需求,確定美國穩定的財政來源。
人民幣滙價穩定了,中國資金暫緩流走,反映在第一季度熾熱的一、二線城市的樓市。去年政府施行的剌激政策生效,房市去庫存速度上升,加上資本外流管制令資金鎖死在內地,剛實施的防止房市出現泡沬的政策極有可能將資金推向股市。
A股對較佳中國數據反應暫只屬一般,4月份內,滬深300只有0.3%的升幅,可能是由於傳聞以債換股即將推出及大股東賣股到期解禁影響。市場對債換股普遍不甚看好,恐怕是從「壞債」轉至「壞股」。其實內銀現在估值,早就反映不良貸款比率在7%以上,沒有投資者看輕內地壞賬情勢。銀行持企業股份,其實古今中外都不乏先例,德國德意志銀行就已持有「平治」股份接近一個世紀,高峯期,持股比重高達總股權的28%,過去二十年間才逐漸減持至1.5%。基於市場對債轉股未免過份悲觀,低位可買入內銀。
筆者認為,中國在進行「三去一降一補」時整個社會生產量難免增長得慢,失業率亦同時有上升壓力,因此,短期內政府加大固定資產投資投放無可避免,財政政策寬鬆下,政府稅收缺口亦需從房市補充,所以,第二季度應該是「舊經濟」負起增長任務的時候。
說起舊經濟,由於中國對原物料供應過剩的憂累所引起的環球商品價格大跌潮應該接近結束。2月底G20會議除滙率外的重大共識就是敦促多邊發展銀行(Multilateral Development Banks)盡快就基建項目落實融資目標。根據世界銀行去年9月研究指出,至2020年,全球發展中國家每年需要對基建的投入達8,190億美元,高收入國家則需每年2,850億美元投資,這個每年總額達11,040億美元的基建支出成為中國去產能過程中一個巨大緩沖。
因此,本季度,筆者看好中國舊經濟板塊,即金融(包括券商、保險與銀行)、汽車、建築、鐵路及水泥等板塊。
王良享
星展銀行(香港)財資市場部(大中華)董事總經理兼投資顧問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