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領展被問及有沒有照顧基層市民需要,領展往往祭出「社會責任」辯護。領展行政總裁王國龍日前接受訪問時說:「很多人說我們有否社會責任,社會責任在數方面可以做到,與商業運作完全沒衝突。」
筆者認為,很多香港人覺得領展無良,不是有沒有盡社會責任的問題。要說企業社會責任,一般市民和商界大鱷明顯是天與地的理解,市民期望其責任是照顧小店,加租不要太盡;領展也拿過「亞洲企業社會責任大獎」,只不過得獎原因是在樂富商場種菜而已。領展的可惡是在商業壟斷,每個香港人都要問自己:當全港公屋居屋社區只有劃一的幾間連鎖店,吃單一的餐廳,街市沒有他選,是否就是理想的生活?筆者設想,即使雷鼎鳴或獅子山學會,也不會認同沒有選擇便是理想經濟,所以領展造成的傷害絕無經濟左右之分,不認清這點,我們永遠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方向。
王國龍強調領展商舖基層、貴價貨品都有,當「選擇越多,就多些人來,令商戶的生意額做大很多,自然對利潤要求降低,價格就會降低」。所以每次領展表示有選擇時,我們必須要嚴正指出這不符事實。讓我們看看金融機構怎樣形容領展(00823)。花旗銀行2015年11月一份投資報告形容:「儘管香港零售放緩,我們仍預期領展能於16年維持5%租戶銷售增長,因為它高度依賴不自由選擇的(non-discretionary)零售消費。」今年2月,花旗的研究報告再推薦領展,原因是儘管經濟環境轉差,主要依賴必需品市場的領展,將會由低收入人士工資穩定增長所帶動。
態度傲慢 自身不省
換言之,領展對投資者吸引之處正是基於它在基層社區的壟斷性質,居民沒有其他選擇,消費有穩定保證,不會受外圍經濟周期波動影響。領展作為上市公司,沒理由否認大行這些美言,但究竟是選擇越多,多些人來,還是沒有選擇,無論價錢高低居民也逼來?
早前泛民佔領領展,對筆者來說得出的結論只有一個,是再要求領展負甚麼責任也徒然。過往兩三年,很多社區工作者都分享一種感受,就是領展做小修小補的事便當作交貨,但拆售物業、外判街市等等賺盡所為卻更狠辣地摧毀整個社區。本來我們曾想若領展願意對話,找到現況下改善問題的一扇窗,已是難能可貴,但他們卻選擇最為傲慢的方式附加對話條件,令對話流產,證明已窮盡了訴諸他們自行改善、「負責任」的方法。
明乎此,則未來反領展的運動,應思考如何利用現有法規,規管這種壟斷性的營商手法。例如競爭法列明禁止市場有權勢一方,濫用市場優勢妨礙競爭,建華承辦的天瑞街市被揭發以友好商戶帶頭割價,強迫其他商戶減價;甚或是有街市以價格龍虎榜施壓商戶減價等,都是有違反競爭法嫌疑的案例。這些案例需要花上相當心機才能充足搜證,但當領展閉門造車,我們只能以法達義。
另一種反壟斷的可能,無可避免依賴政府角色介入。很多人建議於領展商場附近覓地興建市集,與領展抗衡,筆者不否定成功帶來的效益,但由於不少領展商場座落已發展的舊社區,另覓土地與之抗衡畢竟存在一定難度,須視乎具體社區情況才能推行。要真的達成此目標,無可避免牽涉房委會有否意願重購附近、甚至是領展的物業。此外,領展很多屋苑商場、停車場改變用途的動作,均牽涉鄰近業主利益,有部份屋苑,便由於停車場外路段屬於業主,在業主立案法團反對下,成功阻止停車場炒家拆售車位。
王國龍在電視節目中聲稱是因為選舉年才有那麼多政黨示威。坦白說,沒有社區的民憤,政黨何來抗爭基礎?年初開始領展房地產基金動作頻頻,商場多個拆售套現、停車場加租轉浮動位、街市外判問題湧現,旗下主要業務無不翻天覆地,方把苦主逼上梁山。制衡領展霸權,與其指望他們自我改善,不如從行政、法規施加限制,似乎是現有困局可見的生機。
區諾軒
城大兼任講師、南區區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