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50萬津貼意見分歧

如何用50萬津貼意見分歧

【本報訊】皇仁書院校長李瑞華因將生涯規劃津貼轉為助理教育主任一事引起校內風波,此制度在教育局局長吳克儉任內推出,年耗兩億元。但原來學校不一定要把這筆錢花在學生生涯規劃教育,皇仁今次便想把錢用在聘請常額教師。有中學校長指,教師及校長對撥款如何運用各有考量,因此出現分歧。

可聘教員或辦活動

教育局2014/15學年起投放兩億,向公營及直資中學提供每年約50萬元生涯規劃津貼,讓學校加強生涯規劃教育和升學就業輔導服務。廠商會中學校長麥耀光接受訪問稱,此項津貼用於學生生涯規劃教育,「學校可以用嚟請教學助理或教師,又可以用嚟買服務、搞活動,只要係用喺學生嘅生涯規劃就可以」。
麥指該津貼以學位教師薪級表的中點薪金釐定,「因此唔少團體問點解(教育局)唔將條數納入長工(薪酬),畀多個教席?教育局最終畀學校將筆錢轉為常額教席,但又有啲學校話購買服務合約未完,所以惟有推出彈性選擇,校方可以揀用筆錢嚟買服務,或者用嚟請人」。
麥指站在教師角度,「多一個常額教席當然更有保障」,惟在學校營運角度或有其他考量,故導致校內教師、校長意見分歧。
至於何謂生涯規劃,麥指「狹義嚟講係升學、搵工、就業方面嘅教育,可能做吓啲性向測試、教吓點面試」,但亦包含人生規劃、發掘學生興趣、培養正確價值觀等德育內容。麥稱不少學校也一直進行相關教育,「咁多啲津貼就多啲資源針對性咁搞活動,對學校嚟講都係好事」。
教育局回覆稱,皇仁書院做法合乎指引,又指局方自2014/15學年開始已探訪377所學校(約佔全港中學74%),就生涯規劃教育提供改善建議和意見。
■記者葉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