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開普勒」(Kepler)太空望遠鏡再建奇功,在太陽系外發現了1,284顆新行星,是天文學上單次確認最多的星體數量,也令這支由2009年起運作的超級太空望遠鏡發現的系外行星數目,增至2,325顆。
人類已知的系外行星有3,264顆,當中大部份是「開普勒」發現的。不過,「開普勒」的觀測力絕不止於此,仍有為數1,327顆由「開普勒」發現的系外行星,正排隊等待確認。天文學家已轉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新開發的電腦分析軟件「韋斯帕」,加快確認流程。「韋斯帕」透過分析「開普勒」記錄目標星體的光亮變化,從而推算它是否新系外行星,只要概率有99%就會確認。
「行星候選者就如同麵包碎。」普林斯頓大學研究員莫頓解釋「韋斯帕」的基本運作原理,「如果你在地上撒幾塊大的麵包碎,可以一塊一塊撿起來,但如果撒一袋小麵包碎,你就需要一把掃帚,新的統計分析法是我們的掃帚」。
9顆處於人類宜居區
NASA表示,新確認的1,284顆新系外行星,有550顆跟地球般大或更大,並且由相似的岩石組成;另外,有9顆新系外行星處於人類宜居區內,各自圍繞恒星運行,那裏不太熱也不太凍,可能有液態水存在。有關發現令已知或宜居的系外行星增加到21顆,不過最接近地球的也有11光年的距離。研究已在新一期的美國《天體物理學雜誌》發表。
造價達6億美元(46.8億港元)的「開普勒」望遠鏡,在距離地球1.2億公里外的太空軌道上已逾期運作多年,至今觀測過15萬顆星體,上月突然進行緊急模式運作,科學家一度以為要放棄這座超級望遠鏡,後來地面控制員成功把它救活過來,但就始終找不到問題所在,目前望遠鏡的功能一切正常。雖然「開普勒」的燃料足夠撐到2018年夏天,但NASA已計劃明年發射新太空望遠鏡取代它。
美聯社/ 路透社/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