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中國《人民日報》引述權威人士對內地經濟的評論,一度加速內地股巿的跌勢。但花旗分析員認為,文章可望使外界更清晰了解,中國對經濟政策所作的定調。
巿場揣測,該篇「萬字文」訪問的權威人士,是來自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文中特別提到中國經濟或會長時期處於「L」型復蘇狀態,過度刺激經濟只會增長日後的痛楚。政策重點會放在調控長遠供應產能的改革,例如透過戶口制度改革下的財政和土地改革,去減少過剩產能。這個說法,變相表示了,在中國經濟的轉型時期,當局不打算再推出大型的刺激需求的措施。
訪問中提到,中國要降低負債率,去槓桿化的過程是對經濟最大的挑戰。對一些沒有希望的「僵屍企業」,不能再依賴政府補助,要停止向「僵屍企業」借貸,也要避免再「以債換股」或其他「配對重組」,要讓這些「僵屍企業」跟隨巿場定律,自行破產。
內地經濟低增長,企業有信貸違約風險和缺乏盈利增長動力。雖然年初至今,一些經濟周期相關的舊經濟股,例如是能源股和資源股有顯著反彈,但宏觀經濟未必能支持這類股份繼續上升。投資者可考慮減持,並增持一些能過渡經濟轉型的新經濟股,例如是資訊科技、航空和非必需消費品,包括家電、運動用品和汽車股。
張敏華
花旗銀行投資策略及環球財富策劃部主管
本刊物是根據花旗投資策略及研究部所提供之資料。
所載之意見,推測,及預計為上述部門於報告日期之判斷,所有更改並不作預先通知。
©2016 Citibank
Citibank and Arc Design is a registered service mark of Citibank, N.A. or Citigroup Inc.Citibank(Hong Kong)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