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一年一度的柏林戲劇節周五開幕,港產編劇甄拔濤憑英語原創劇本《未來簡史》(A Concise History of Future China)入圍最後五強,成為首名獲此殊榮的香港人。身處柏林的甄拔濤說,以魔幻手法寫成的雙城故事,源自六四事件及中港關係。「由中國人要不斷走難,到新近歐洲掀起嘅難民潮,不安嘅感覺,總與移動有關」。以英語創作劇本的他,又寄語港人除了維護廣東話及繁體字,切不可放棄英語。
評審讚具本土及全球視野
有65年歷史的柏林戲劇節,是歐洲深受重視的戲劇節,除挑選去年10套最佳德語劇作於柏林演出,並設劇本徵集活動。今年大會共收到來自歐洲多國逾300個劇本,比賽不設名次,選出5個得獎作品於節期公演,讓劇作者與各大劇院、藝團洽談演出權,是晉身歐洲劇壇的少林寺。其中香港編劇甄拔濤,憑劇本擠身五強。評審之一的澳洲導演 Simon Stone ,稱讚作品「既本土亦具有全球視野」。
周一抵達柏林出席戲劇節的甄拔濤現年40歲,現職編劇及大專導師。他指得作品是去年負笈倫敦時寫下的論文劇本,將於今年11月在港公演,想不到劇本已率先帶他衝出香港。故事講述一個瀕臨內戰邊緣的國家,兩個城市兩代人,分別開展一場向北走向南走的旅程。他透露,除隱含中港關係,創作意念源自六四事件。「如劇本入面所講不理禁令堅持埋葬家人嘅情節,係抽取當年一啲人嘅真實經歷放進去」。
劇本充滿魔幻現實主義,為了跨文化都能理解,劇本刻意不設特定時空及人名(英文劇名中的China是後加的),只以「目擊痛苦的男人」、「不祥女孩」和「異鄉客」等角色貫穿故事。由中國人南遷成為香港人,到引爆歐洲人道危機的敍利亞難民問題,甄說火車軌盛載的不安,可是跨越民族的共通語言,「有誰保證港人不會再次變成難民?有誰可保證擁有安穩的生活終老?」
傘運後世界對香港重投好奇目光,「香港要活出更多可能性,應看看如何和世界連結」。利用英語創作具時代意義的劇本,讓國際關注,或是其中一個途徑,他說:「學好英文,唔單止為咗考試,而係要透過呢種國際語言,讓外界了解香港的情況,將香港人嘅聲音帶出去」。
■記者呂麗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