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長的血統 - 陶傑

市長的血統 - 陶傑

倫敦人選出了一名南亞巴裔伊斯蘭市長,因為倫敦人口有八分之一,是伊斯蘭教民。
許多人都說:倫敦已經不再是英國。一個巴裔伊斯蘭市長的倫敦,是不是原來你想像的倫敦?這是一個有趣、但是今日變成了很「敏感」的問題。
如果京都市長是一名印巴裔伊斯蘭教徒,市內有十幾家清真寺,又或者東京都知事不再是舛添要一,而是一名強國人──假設有一天,中國移民在東京的人數佔三分之一,像倫敦一樣,東京變成了所謂「多元文化都會」,而一名叫做張紅兵的中國人,年四十五歲,梳小平頭,四歲隨他的中國父母移民日本(其父母做過紅衛兵),他競選東京都知事的「政綱」,是希望促成靖國神社移走第二次世界大戰甲級戰犯靈位,推動日本國民就所有的「歷史罪行」表達真正的懺悔,以及因為日本人是徐福的後裔,張紅兵宣稱,他當選東京都知事之後,會擴大招納中國投資移民。
如果京都和東京,有一天出現這種狀況,而有許多知識份子歡呼,這是「進步」,這樣的日本,會不會仍是你想去旅行的國家?請以手按聖經起誓,答心裏的真話;或如果你是無神論的香港人,以你一家人的生命起誓,答一句:Yes,或者No。
還是你覺得所謂的「文化多元」、種族融爐,讓美國的紐約、芝加哥、洛杉磯做好了,最多還賠上加拿大溫哥華。最多最多,倫敦也是,然後,夠了,讓所謂的「文化多元」,在此止步,不要讓瑞士的日內瓦,出現一座中國城──方圓十數條街,開滿足浴店、中國電視劇影音雜誌社、按摩店、海鮮酒家,掛滿紅紅綠綠的簡體字招牌。
文化的承傳,尤其是優秀的文化,有時──我說是有時──只能靠種族血統的純淨。雖然唐朝的長安,有胡人的文化,豐富了大唐一代的音樂和服裝,但是宋朝的「清明上河圖」,今日看來,令人嚮往,因為圖中的開封,是清一色的大宋中國市井文化,沒有羅馬人開的浴室,也沒有鬥獸場──對,我寧願沒有。
這叫做種族主義?任你叫好了。唯美主義,有時要追求純淨。讓所謂文化多元這種思想,留在北美洲,不要向外擴張。不為什麼,只因為凡正常人,都不想京都市長有一天是一名非日裔人,對,只問血統,不管能力,就是這樣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