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50年】全民洗腦樣板戲 要學主角為黨死

【文革50年】
全民洗腦樣板戲 要學主角為黨死

提到禍延至今的「文化大革命」(1966年5月16日至1976年10月6日),必會聯想到可稱為「洗腦劇」的「樣板戲」。

樣板戲全稱為「革命樣板戲」,指1967至1976年間,由官方通過《人民日報》、新華社認定的一批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定稿,主要反映當時中國共產黨政治立場的舞台藝術作品。在樣板戲中,人物全部都是愛國愛黨的偉大英雄,他們在精神上無限高大,卻不具有七情六慾,劇情着重表現敵我鬥爭,試圖通過藝術的魔力,對群眾「洗腦」,學習角色為黨賣命。

「樣板」和「樣板戲」之稱,最初分別見於1965年3月16日及1966年10月24日,上海《解放日報》與《人民日報》刊登的兩篇文章。此後至1966年底,報刊上又出現了「革命樣板戲」、「革命藝術樣板」、「革命現代樣板作品」等稱呼。而「革命樣板戲」這個稱呼被叫響,始於1967年5月至6月。

當時,毛澤東夫人江青扶植的舞台藝術作品會集北京,在6大劇場反覆上演。5月31日,《人民日報》於當年發表評論〈革命文藝的優秀樣板〉,將8部文藝作品定為樣板,樣板戲一詞至此正式產生。其所列8個樣板戲,包括:京劇《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及《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及《白毛女》,以及交響音樂《沙家浜》。樣板戲的發展是江青在藝術實踐上極端推進的結果,樣板戲由她一手一腳搞得風生水起、輝煌一時。

有指文革使人不再是人,將大眾異化為獸,而樣板戲於此,可謂功不可沒。雖然在文革以後一度沉寂,卻沒被中共否定。進入21世紀,紅色回憶成為風潮,樣板戲被稱作紅色經典,不斷重排、重演。但是,人們在回憶樣板戲時,容易忽視交響音樂《沙家浜》,因此湊不齊「8個樣板戲」,而現代京劇《杜鵑山》、《龍江頌》等給人印象深刻,於是也被排進樣板戲的行列,湊成「10大樣板戲」。

2001年12月2日在南京舉辦的第三屆中國京劇節開幕式,就用了文革中最流行的兩部樣板戲的片斷:《智取威虎山》的《打虎上山》,《紅燈記》的《痛說革命家史》。

2008年2月,中國教育部提出,將在全國10個省、市、自治區的部份中小學試點「京劇進課堂」。教育部同時列出15首京劇教學曲目,其中有9首為「樣板戲」。由此一石激起千層浪,教育部此舉在全國引起一片爭議,質疑當局是想讓樣板戲捲土重來。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