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行銷將決定高官仕途(自由撰稿人 周信) - 周信

感性行銷將決定高官仕途
(自由撰稿人 周信) - 周信

最近香港流行感性行銷,遠的曾俊華司長不用說,因為一經傳媒報道,立即膾炙人口,但最近的林鄭月娥司長與行會召集人林煥光卻不可不小心留意分析,因為其他政治競爭對手應會急起直追,以免未出閘即已落後。
天王黎明的道歉例子,是近期感性行銷的成功極致,但這類危機可遇不可求,況且若非天時地利人和配合,加上自身底子豐厚,危險未必能轉化成機遇,反會隨時變成引火自焚。
曾俊華與黎明擅用facebook,可以完全由自己控制,林鄭月娥與林煥光則選擇借助傳統媒介,先透過訪問方式暢所欲言,然後再由其他媒體發揚光大。雙林的做法表面看來似較為被動,但內部的問責程度亦可因此減低,因為可以歸咎發問者的誤導或誤會。
雙林的訪問出街之後,轉載及複述的媒體甚多,基本訊息可謂人所共知,但沒有引來甚麼重大的批評和反響,換言之未有動搖大眾對當事人好感,因此雙林可以放下心頭大石之餘,更應確信個人經已得分。
不過,對於兩位問責團隊要員選擇在此時刻大搞感性行銷,特首梁振英卻未必會感到十分暢快或樂於支持。梁特首今天的一言一行,隨時動輒得咎,這是公認事實。梁的感性一面,與曾、黎冇得比不在話下,與雙林比也遠遠不如,在個別事件上,甚至已到達得人驚、乞人憎的地步。
舉個例子,梁太在蘭桂坊遭女兒齊昕醉後責罵,公眾同情梁太愛女的心切,但在最近的機場事件中,同樣出於可憐天下父母心,但輿論對梁家三位再沒有多點包容。

特首角逐已展開

況且梁振英,向來予人擅用語言偽術的印象,若要改用感性行銷,須先扭轉這個負面感覺,不可能效法黎明能一步登天,所以梁振英絕不可能喜歡屬下的兩員大將把自己給比下去。為甚麼雙林等人敢明知故犯?答案明顯不過,就是角逐特首提名大賽經已開始。
支持梁振英連任的官員及建制派,不論中央或中聯辦有沒有明確指示,也應無時無刻為梁振英着想,就算不隨時挺身而出維護他的聲譽及民望,最少也千萬不要為他添煩添亂製造或公開任何內部矛盾(馮煒光與吳亮星是為代表)。
不過,曾俊華、林鄭月娥與林煥光此時以感性行銷來表明個人的心志與往事心迹,甚至是對某些核心價值與未來生活的嚮往,可見他們的去志之決。日後梁振英倘若邀請他們留任,他們大可以「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作為得體回應,如果梁振英的新班子早已沒有他們的名字,今天的「明志」訪問自然更是應行之着。
平情而論,以曾及雙林的才華經驗以至民望,任何特首候選人都會視之為埋班的首選對象,三人此刻以退為進,非但不會構成他日被邀復出的障礙,甚至可能有助某一候選人的當選,因為問責團隊人才的確不易求。
有了曾及雙林的先例,其他現任局長利用感性行銷來為前途鋪路,也應是合理發展及理性行為。中央經歷了唐、梁之爭的慘痛教訓,不會再想出現臨時換馬的尷尬情況,必會要求所有特首候選人及早做好埋班準備,從而觀察其組織能力及內部民望,現役班子不論有心無心,留或不留,現在都已到了為未來籌算及表態的時候。
三位司長之中,袁國強看似最不用感性行銷,且會避免「講多錯多」,但上任律政司司長黃仁龍的過人聲望,絕大部份來自他的出身和奮鬥故事,他在司法界的成就普羅大眾其實所知不多,由此可見感性行銷的重要,並不止於須與市民經常接觸的官員,梁振英會否急起直追,還得看他日的對手是否也是同出一轍!

周信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