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籽】《超新約全書》──假如只能活一天 - 馮睎乾

【文化籽】《超新約全書》──假如只能活一天 - 馮睎乾

【文化籽:夢邊緣】
香港人喜歡黃子華,卻少看法國片,我想來想去不明白,因為兩者明明有共通點:趣味與深度並重,幽默與智慧雙全。多年來,法國電影就似乎只有《天使愛美麗》能夠入屋;而每次跟人說起高達,我總不忘附加一句:「嗱,唔係講Gundam呀吓。」1970年,高達電影《輕蔑》若非被本土奇才輕蔑地或幽默地譯成《春情金絲貓》,相信它根本不可能在香港上畫。市場所限,也難怪比利時導演Jaco Van Dormael近作《超新約全書》(Le Tout Nouveau Testament)要懶抵死譯成《衰鬼上帝老豆》,方能附「法國五月」的驥尾,靜悄悄上兩場(15/5,16/5)咁大把。其實除了大熱的《美國隊長3》,本月放映的電影還有幾道涓涓清流,沁人心脾,更值得我們細細品嚐。

《超新約全書》──不想用《衰鬼上帝老豆》這個不切題的譯名──是Jaco Van Dormael繼《小國民尼謨》(Mr Nobody)後六年磨一劍之作。這位鬼才導演產量極少,由1991年至今只拍過四部長片,令觀眾望穿秋水。我很喜歡其前作《小英雄杜杜》(Toto le Héros)和《小國民尼謨》,所以去年香港夏日電影節上映《超新約全書》,就急不及待去看了,沒有令我失望。

惡搞《聖經》

這部奇幻喜劇講上帝住在布魯塞爾,是個躁狂酗酒大肚腩的阿叔,兒子JC早已離家出走,只跟老婆和十歲女兒Ea同住。上帝終日宅在家中無所事事,唯一消遣就是用電腦創世──即戲中「樂園」布魯塞爾──再輸入各種天災人禍,將自己的快樂建築於世人的苦難之上。這上帝沒有超能力,卻有副壞心腸,立了數以千計令人抓狂的惡法,稱為「萬有惱人定律」(Lois de l'Emmerdement Universel),例如:「超市排隊時,你旁邊的一排總前進得較快」、「吐司掉下來,總是塗果醬的那面着地」、「你一走入浴缸,電話就響」、「禍不單行」、「同你生活的不是你最愛的人」等。Ea不值惡爸所為,有晚趁祂醉酒,偷偷破壞用來控制世界的電腦,更將所有人的死期SMS出去,繼而下凡招收門徒。戲名所謂「超新約全書」,就是Ea的六位門徒得悉死期後的故事。他們包括:因意外斷臂的寂寞美女、將大半生消耗於工作的中年漢、對兒時初戀念念不忘的色情狂、沉醉死亡而夢想做殺手的男人、婚後苦悶的半老徐娘,以及時日無多的渴望變性的小男孩。Ea來到塵世,帶來一場翻天覆地的奇蹟,各人終於以自己的方式獲得救贖。儘管電影沒有明言,但六個門徒似乎象徵了人生六大問題,依次為:孤獨、自由、情慾、冷漠、天性、死亡。
電影是否有宗教寓意?我認為有,但不明顯,一般人只會以為是純粹惡搞。Ea名字來自蘇美利亞神話的智慧之神,是比較顯而易見的典故。視上帝為惡神,則是早期基督教派靈知主義的觀點。至於Ea最後一位門徒,即穿女裝的男孩Willy,其故事也似乎指涉靈知主義的「雌雄同體者」:「當夏娃在阿當之中,人就不死。」(見《腓力福音》)歐洲電影的妙處在其豐富的層次,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可領略不同的意義。

兩小無猜,多咗嚿魚?

來自猩猩的你
(左:嘉芙蓮丹露;右:金獸賢)

內心的歌

Ea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代表自己的樂章,她能聽見。獨臂女失去了左臂,鬱鬱寡歡,她心中的歌就是韓德爾(Handel)的《讓我哭泣》(Lascia Ch'io Pianga)。戲中有一幕拍得如夢如幻,楚楚可憐:女子在夜半跟睽別多年的斷手重逢,那隻孤單的手掌隨着哀怨的《讓我哭泣》在桌上翩翩起舞。儘管《讓我哭泣》也是《失落伊甸園》(Antichrist)的開場曲,但這場「獨掌戲」卻滲出一段奇異的悲哀,倒令我想起《兩生花》那幕木偶戲。
中年男人日以繼夜工作,渾渾噩噩活着,直至收到「死亡短訊」,才驚覺半生虛度,決定坐在公園長椅一動不動。他望着樹上的鳥,問懂鳥語的Ea:「小鳥可以飛,為甚麼只留在公園?」Ea用鳥語問牠們,然後告訴男人:「小鳥也想問你同一個問題。」男人一聽大徹大悟,記起兒時夢想是四出探險,於是頭也不回跟着鳥群出發,一直走到世界盡頭。他心裏的樂章是拉莫(Rameau)的《鳥鳴》(Le Rappel des Oiseaux),自由輕快的啁啾令人塵慮頓消,心在世外。

向死而生

西方有句古諺:「彷彿永生地學習;彷彿明天會死般生活。」(Disce quasi semper victurus; vive quasi cras moriturus)《超新約全書》最有趣也最動人之處,就是提醒觀眾:明明每分每秒都是人生倒數,我們卻總是彷彿沒有死亡地過活。假如你像戲中人一樣,知道自己的生命只餘十年、一年、兩個月,你還會過同樣的生活嗎?電影裏上帝一知道Ea將死期發放出去,立即咆哮:「人類知道自己的限期,還會受我操控嗎?」似乎人只要意識到生命的短暫,就得自由──這是我們甚少爭取的自由。
根據海德格的存在哲學,人只有在預想死亡的焦慮當中,才可擺脫「他人」,成為切實而自覺的「我」,因此本真的生活也是種「向死之存在」(Sein-zum-Tode)。只有嚐過失敗的人,才知道成功的甜美;只有常思死亡的人,才明白存在的意義。我們怕死,於是竭力迴避,到頭來連自我也迴避了,虛度一生,心曲未聆,驀然回首,一切已水流花謝。

「法國五月」電影仲有乜睇?

今年法國五月以「夢迴烏托邦」為題,放映十五齣風格奇幻的法國電影。開幕動畫《蒸汽女孩與不死貓》虛構一個科技遠較現實落後的平行時空,用曲折離奇的故事探討文明和進步的意義;閉幕電影是紀錄片《人類啟示錄》,採訪兩千多人,走遍六十多國,審視人生的不同面貌。

馮睎乾

文學手稿編輯,兼職專欄作家及拉丁文、古希臘文教師。

編輯:陳漢榮
美術:黃創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