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曾收購了幾百張津巴布韋政府發行、面值一百萬億元的紙幣,過年時用來封利是,收到的小朋友雀躍不已。
2008年津巴布韋的超級通脹,是近代較為令人印象深刻的。2008年之前,津巴布韋幣已不斷貶值,2008年只不過是爆炸性一幕。坦白說,每張津巴布韋紙幣的價值,可能連印刷紙張和墨水的成本也不如。
所以到了2009年,津巴布韋政府不得不以外國貨幣作為法定貨幣,在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下,民眾手上僅存的津巴布韋幣都變成了紀念品。
2009年至今,津巴布韋都是以外國貨幣作為交易媒介,最多人用的是南非蘭特和美元。本來只要一切條件不變,津巴布韋的經濟應穩定了。殊不知近年美元的上升,竟然令津巴布韋出現通縮。
處理通縮,津巴布韋央行應是世上最有條件認第一的吧?有分析指,由於津巴布韋政府太害怕又出現失控的超級通脹,所以也不敢重推自家印貨幣。結果,為了增加國內貨幣供應,津巴布韋政府向非洲出入口銀行借了兩億美元,發行有抵押的bond note。結果難講,但手法上合情合理。
香港也是和美元掛勾的經濟體。近來已有資產價格下調的訊號,要是再過些時日,美元持續強下去,確認出現通縮,難保港府不會否效法津巴布韋,先由港府舉外債(當然是偉大祖國支持),購買市場上的資產,另一方將資產打包成證券,換取外滙來作增發港元的基礎。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
本欄逢周二、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