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有一位被收養的女嬰,二十年後回鄉尋訪生母,消息一經披露反應十分踴躍,有五十多個家庭前來認親,說是自從把孩子給人認養後生活在悲傷之中,日日夜夜更是以淚洗面云云,真真假假做戲咁做。
當年的女嬰,今日已是名校耶魯大學生,這些前來相認的一個也不是她的親人,都是冒牌貨。據統計中國每年有超過十萬名兒童被遺棄,在一孩政策及重男輕女的傳統之下, 這些棄嬰多半是女嬰;其實找到了又如何?當年棄養, 今日相認, 中間二十年空白,生而不養, 讓自己的骨肉分離已是荒謬。
同一天在香港也有一段新聞披露香港也有一名女嬰當年被轉送給人,二十年後生母才出現,已成年的女兒餘恨未消,一句唔好再搵我趕走了生母。事隔五十年,為彌補愧疚她倒過來要尋母,終於找到了已年近九十歲的母親,而她自己也步入了老年。在一個貧困的社會,無力撫養子女的家庭會將嬰兒送人或棄養,親人失散後心中始終有一條刺,到了年老尤其悔恨更深,但不少這樣的例子一次的決定已是生離死別,相見無期,人海茫茫,無語問蒼天。今年中國人口政策允許一家可生兩孩,加上生活條件逐漸改善了,昔日棄嬰的悲劇應該不再普遍成風。而有些際遇是被領養到了對的好的家庭,改變了一生的命運。
當年粵語片的苦情戲今日又搬上現實社會,有些家庭一家人安貧樂道,含辛茹苦也要一家齊齊整整,而有些根本不配為人父母,幾則新聞暴露了中國香港或落後地區現實生活中的悲慘無奈,令人不勝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