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上月底發佈一份外滙報告,將中國、日本及德國等國納入外滙觀察名單,警告她們不要捲入貨幣戰。美國總統奧巴馬此舉旨在壓低美元滙價,令美國經濟重拾動力,及將其化作民主黨今年11月競逐白宮寶座的政治資本。然而,美國這份名單卻是為歷時逾8年貨幣戰火上加油。
外滙觀察名單一出,美元即腳軟,美滙指數上周曾跌穿92點關口,並創逾1年新低。不過,這份名單的效力恐怕難持久,因中國、日本及歐洲三個貨幣體系已急不及待地進一步投身貨幣戰中。
新加坡上月中突然宣佈遏制該國貨幣升值,這罕見的小國舉動意味貨幣戰硝煙再起。
同一時期,日本官員多次提及日圓升值問題,而中國政府則轉說人民幣被嚴重高估。可見,在美國加息機會日益渺茫之下,美元弱勢早已激起中日等國出招壓制本國貨幣的欲望。
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後,貨幣戰一直低調進行。不過,自美國為外滙市場拋下一份名單後,歷時逾8年之久的貨幣戰赤裸裸地浮於世人眼前。這並不是戰爭的終結,而是各國幣值續貶更趨白熱化。
當然,美國於滙市上的態度,乃日本不能忽視的「聖旨」,因為這島國的命運早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便落入美國的股掌中。故此,市場預計,日央行短期內出手壓抑日圓升勢的機會不大。
日本短期內不參戰,焦點就落於中國及歐洲「戰爭立場」上。歐洲央行德拉吉向來表示歐元區貨幣政策立場不受美國主導。至於中國,其現陷於經濟轉型中的「陣痛」,經濟上任何風吹草動都可掀起政治動蕩,故中國政府最關注的是如何確保經濟穩中向上。相比下,一份來自美國的外滙觀察名單實是微不足道。
一份名單不但不能阻止中歐捲入貨幣戰,反令戰爭越演越烈,因泱泱大國美國亦明目張瞻參戰。可見美國這份名單真多餘。
記者:賴俊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