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工時長、常OT或輪班工作,令「睡無定時」成為不少上班族常態,勿以為假日「大覺瞓」可彌補睡眠不足對健康影響。
婦產科醫生表示,紊亂的睡眠規律,或長時間睡得太少隨時會因「褪黑激素」分泌失調,令男士精子質量變差,導致卵子受精機率減少,降低女士懷孕機率,甚至增加流產風險。
婦產科專科醫生黃慧儀引述一項今年一月刊登於學術期刊《SLEEP》研究,收集796名內地重慶男大學生1個月平均睡眠時間,以及評估他們的精子質量,發現最佳睡眠時數為每日7至7.5小時,睡少過7小時精子數量減少24.9%至25.7%、精液容量減少4.6%;若睡多於9小時,精子數量、精液容量更分別減少39.4%及21.5%。研究又發現參加者調節睡眠時間至約7小時後,精子數目即有顯著提升。
半數輪班女性排卵難
黃指,大腦松果體會在進入睡眠狀態時分泌一種荷爾蒙「褪黑激素」,當睡眠時間越長、質素越好,褪黑激素分泌量會越多,反之亦然。她稱,太多或太少的褪黑激素分泌都會令男士精子數目、質量及活動能力減低,影響生育能力。
褪黑激素分泌失調也會影響女性。黃引述台灣一項針對當地輪班護士的研究,發現逾半數人曾經排卵困難、經期不準,卵子的質素較差。另一項外國綜合研究亦提出,每天睡少過8小時的女性,流產機會較其他女性高1倍至2.8倍不等。
婦產科專科醫生藍寶梅稱,作息規律會影響生育能力,單靠假日補眠不能解決問題,欲生兒育女的夫妻不能忽視。
曾有一對在投資銀行工作的夫婦,計劃生育兩年仍不能成事,經過檢查後發現二人每日只睡3至4小時,但假日則倒頭大睡10多小時,作息紊亂,令丈夫的精子質素轉差、妻子更曾停經達半年,服用催經藥物後,情況才好轉,不過,她仍需要接受排卵針及人工受精才能成功懷孕。藍寶梅稱,該位女士已改為兼職工作,但丈夫作息始終沒有改變。
藍又提醒如夫婦已屆35歲,又或嘗試「造人」一年仍未成功,建議求診了解是否需要接受人工受精或體外受孕等方法協助。
■記者于健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