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零售銷售連跌13個月,繼2月瀉20.6%後,3月份零售總額按年再跌9.8%。上個星期,有連鎖零售商甚至商場,都以「一折價」噱頭谷消費,這個情況令我擔心,真正的零售寒冬,只是剛剛起步,而過去一年因為內地打貪、令奢侈消費萎縮的現象,很可能只是寒冬的「熱身」。
公平起計,用過去十年第一季零售數據作比較。今年首季整體零售額(1,152億元),實際重返至四年前(2012年)水平。四年間最慘情的項目,實際上只有一個: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物(下簡稱珠寶),今年首季數字較四年前跌24%,但其他項目如藥物及化妝品、百貨、超市,都錄得7%至20%的升幅。甚至乎,其他未分類耐用消費品(即是智能電話及電腦等),按年縱跌了34%,今年首季較四年前仍錄一倍升幅。
過去十年最好的首季是2014年,當年珠寶錄290億元,佔整體22%。兩年後的首季,整體銷售跌了200億元,珠寶銷售則跌了104億元,反觀超市仍有單位數增幅、藥物及化妝品則持平。數字帶出了,近兩年大家吹噓的所謂「零售寒冬」,嚴格上應叫「奢侈品寒冬」,事關本地消費以至日常用品等,只感覺到秋意,遠遠談不上寒冬。
相比十年前,本港整體零售銷售額翻了近一番,珠寶升約一倍,藥品及化妝品漲1.5倍,但以本地客為主的百貨及超市,亦同步升近一倍。大家以為過去十年本地零售純由自由行及內地客帶動,實際是忽略了本地消費的貢獻。大家一廂情願以為冇咗自由行,香港會死。實情是部份一直以本地客為優先的商舖,在過去一、兩年仍然叫好叫座,沒有自由行不是末日,但當發現唔妥先打本地牌,這個策略短期難以見效。
內地客減少消費,珠寶等銷售料續現疲勢,但本地消費近月亦開始見頂。目前最大的不明朗因素,就是不知道。與過去金融危機不同,今次的跌浪源於一個個不知道。大家都知道經濟下行,但究竟去到幾差、幾時見底,衰到幾時,沒有人能給予答案,自保下,減少消費就是對不明朗的最直接反應及回應。
澳門博彩收入自2014年6月下跌,至今年4月,累跌23個月,樓價亦自高位跌了四成多。澳門低處未算低的故事,未必是香港的寫照,但大家值得借鑑的,是一廂情願只要聽聽話話、中央就會救的如意算盤,在澳門已經確認失敗。真.「零售寒冬」來臨前,靠阿爺不如靠自己。
股榮
http://www.facebook.com/stockwin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