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於天空的火燄下,大地靜默無說話。
遠古時代,天空有十個太陽,引發地上無窮災禍。時有勇士后羿,他為了拯救蒼生,竟敢冒犯天帝,挽起彤弓素繒,把囂張的九日逐一射了下來-這便是「后羿射日」的故事。
然而,從科學角度分析,人類有否摧毀太陽的能力?這樣地球是否就會得救?要從地球射日,必先突破地心吸力,未計風阻,射出的箭速最少要達每秒十一公里,威力相當於子彈數千倍,以人手拉弓放箭根本沒可能辦到,再者,太陽外圍的日冕有攝氏一百萬度,足以蒸發任何靠近的兵器。好了,就當彤弓素繒是天界之物,能超越所有物理法則,無堅不摧,一嘢打爆太陽,但太陽毀滅產生的高溫氣體和衝擊波之後會反彈回地球,將大家燒成灰燼。故此,后羿射日,地球非但不能得救,更會同歸於盡(還要同歸於盡九次)。
神話始終是神話,免不了天馬行空,讀者卻不應忽略當中寓意。后羿的身份,一說是堯帝武將,亦有文獻指他是夏朝的部落首領。根據氣象學家竺可楨先生的推測,在商周之前的夏朝及五帝時代,中國曾經歷酷熱周期,估計氣溫比全球暖化的今天還要高出兩至三度,「十個太陽」可能是個比喻,形容當時炎熱的天氣。眾所周知,些微的氣溫上升,已能引發各種災害:熱浪、暴風、失收、蟲禍、大水(所以要出動鯀禹治水),「后羿射日」或許是民眾的願景,希望出現英雄人物,解救他們於水深火熱之中。
四千年前那場酷熱是天災,后羿要用彤弓素繒等聖物方能將其擺平。到了廿一世紀,十個太陽又再重臨大地,不過今次是我們自己造成的人禍,猶幸只要是人禍,人類便有能力亦有責任解決。古語有云:「人皆可以為堯舜。」今天,人皆可以為后羿,能否收拾九個太陽,已非天問,而是人問。
麥煒和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