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電、港燈首度聯手,提出在港興建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從世界各地採購天然氣發電。中電昨向政府提交工程項目簡介,以「免受阿爺氣」做招徠,指在中國進口天然氣要繳交稅項,在國際市場採購液化天然氣價格具競爭力,香港整體會受惠。不過,有能源學者分析,兩電推新項目可加電費,肯定有賺,從國際採購天然氣若非足夠便宜抵銷電費加幅,「港人可能會輸」。
記者:潘柏林
兩電天然氣與內地關係密切,中電透過「西氣東輸」從中石油等購入天然氣,而港燈雖向卡塔爾、澳洲購買液化天然氣,但需於深圳卸載,再氣化後輸港發電。中電近年倡議在索罟群島東面海域興建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昨日首次提出港燈加入項目,預計2019年動工,2020年底營運,料可儲存逾7萬噸液化天然氣,未來煤氣公司亦可透過項目輸入天然氣。
專家:政府可出資興建
中電發言人指出,天然氣接收站從國際市場採購價格具競爭力的液化天然氣,提升議價能力及成本效益,而擴闊供應來源,客戶以至香港整體都會受惠。
城大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總監鍾兆偉博士表示,兩電出資項目令資產值增加,按管制協議可賺取更多利潤,基本電費肯定會增加,在此方案下「電力公司永遠都贏」,反建議政府亦可出資或招標興建。
鍾稱港人未必受惠,中電採購的液化天然氣要比西氣東輸便宜,而相差的金額可抵銷興建接收站對電費加幅影響,才算得上雙贏。但兩電購買發電燃料採用實報實銷制度,無誘因替港人買最便宜的天然氣。
鍾兆偉表示西氣東輸被批昂貴,現時港人較易受落兩電在本土買氣策略,但內地天然氣買賣日益市場化,或有議價空間。
世界自然基金會助理經理古偉牧稱,國際市場採購液化天然氣價格波幅大,以去年美國出口市場為例,10月和11月價格便相差近兩倍,質疑兩電是否能購買最便宜的天然氣。
環境局指項目在初步規劃階段,評估影響或安排言之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