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是彩色】與時間對話 - 陳曉蕾

【綠是彩色】與時間對話 - 陳曉蕾

一個小女孩,在四分鐘的短片裏慢慢長大成婆婆──什麼時候開始,她老了?是眼神開始懂事的一刻?長出第一條白髮?還是要看身份證上的年歲、不再工作、沒法照顧自己?這是台北「與時間對話」(Dialogue with Time)展覽。
德國社會企業Dialogue Social Enterprise設計了不同的「對話體驗」,其中「黑暗中對話」(Dialogue in the Dark)多年前已經引進香港,另一策劃的「與時間對話」目前在台灣展出,好奇自費飛過去看。「老年」可以預先體驗的嗎?是否就是腳上綁着重物、戴上花白眼鏡、撐着枴杖就曉得?如同體驗視障、肢體傷殘一樣去體驗「衰老」,可是隨着人生閱歷增加的智慧,歲月洗鍊出來的耐力與包容,這些好處亦能預先領悟?展覽在科學教育館舉行,分開六個不同展區,觀眾要分成小組入場。首先看到的,就是美國影像藝術家Anthony Cerniello製作的女孩短片,靜靜地看着一張臉微細地變化。然後進入藍色房間,七十歲的陳秀月開始說故事:「我,五歲就讀書,十一歲就小學畢業離開父母去都市寄宿唸中學……」由讀書時的快樂回憶,談到後來在學校教書的趣事,退休後還去教老人識字,為了保持頭腦靈活,她近年還開始學原住民的歌舞:「你們想看嗎?」全場起哄,她即時拿搖鼓表演,又唱又跳,氣氛好熱鬧。

體驗衰老 感受手震和眼疾

「你覺得快樂的老年生活是怎樣的?」她笑着問,每人的座位都有十八張圖,要選一張簡單解釋。原來人們想要的並不一樣,有的覺得最幸福是與伴侶牽手,有的嚮往與朋友玩樂,有的要挑戰大自然,有的希望保持年青的心──兩三歲孩童,心智也許相差不遠,成長人人不同,晚年性格想法更有差異,怎能當老人就是一類人?
黃色的房間,是各種體能衰退的體驗「遊戲」:手震震怎開門?聽着快速的指示分藥丸?不同的眼鏡展示不同眼疾的影響……旁邊的粉紅色的房間,卻是一幅幅布幕,坐在裏面會聽到不同的人生經歷,從中學到的生命功課。更深刻的,是深入淺出的討論時間:大家進到圓形大房間,陳秀月用問答和不同的圖表,展示台灣人口變化。「一九五零年,我們平均只活到五十四歲,可是現在五十四歲?還要結婚吶!」她笑着問了一個問題:這刻台灣大約有三千人是一百歲以上,猜猜二零五零年只是三十多年後,百歲人瑞可以有多少位?「七萬六千人!」她說這條問題,最少人能答對。討論擴展到各地的政策:德國設計了一個手環,戴着的人過馬路時,紅綠燈會自動延長三成時間;銀行研究發現長者還款信用更好,開發了專為七十歲以上顧客設計的貸款計劃;美國第三人生大學是怎樣運作……「其實也不用走來博物館,街上老人多得像螞蟻!」陳秀月談到台灣的安老政策。
這展覽難得地有民間、商界、官方三方參與:最後一個展館有大量生活用品:女人一輩子會穿多少雙鞋?男人一生穿過多少條內褲?還有商界展示各種智能家具用品,意外是三十多頁的趣味場刊,是政府衛生福利部製作的,最後包括「六分鐘看懂長期照顧服務法」,圖文並茂介紹明年落實的新法例,以及目前各種長期照顧的設施和熱線電話。台北「與時間對話」的展覽會舉行到六月初,接着移到日本舉行。

Profile:陳曉蕾

資深記者,著作包括《剩食》、《有米》、《死在香港》等,相信垃圾都是放錯位置的資源。

編輯:李寶筠
美術:利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