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造假學者或負刑責

外國造假學者或負刑責

【本報訊】學術造假在國際上屬嚴重問題,處理不善隨時要負刑責。為了確保大學的調查公正,有國家設立學術誠信辦公室,負責覆核調查個案,遠勝本港「自己人查自己人」的機制。

卡羅琳醫學院長涉包庇辭職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去年爆出學術醜聞,一名學者為8名病人移植人工氣管後,其中6人死亡,但論文卻稱手術成功。學院委託外部機構調查後證實論文有虛假訊息,確認該學者有嚴重的學術不當行為,但院長Anders Hamsten卻力撐學者無罪,不承認調查結果,被指包庇該學者。當地傳媒今年再作深入報道引起公眾關注,最終學院重啟調查,Anders亦在壓力下辭職。
去年南韓也有110所高校共179名教授,因涉出版假書誇大科研成果遭政府起訴。他們被指抄襲他人著作,換一個封面後就冒充是自己的新書,「整靚」履歷表以增加續約機會。2013年,一名在美國艾奧瓦州立大學的學者被揭發於愛滋病研究上造假,並因而獲得政府的巨額研究經費,最終罪名成立被判監57個月及罰款720萬美元。
今次舉報楊丹的投訴人王凱峰指,外國對告密者的保護明顯較香港好,曾在美國工作的他指,向告密者報復,可能觸犯美國聯邦刑事法,但香港沒有相關法例監管,「即係如果你想舉報,你就預咗喺你個界別再冇立足之地,預咗要乞食」。
■記者陳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