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楊丹的論文被指造假,根據《蘋果》取得的文件,涉事的整項研究獲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約165萬元的資助,部份資金用於被指造假的項目,教資會表明要求港大提交調查報告,並會成立紀律委員會跟進。有立法會議員認為事件牽涉公眾利益,港大應詳細交代。
記者:林偉聰 陳建平
楊丹被指造假的論文,內容主要是指其團隊研發的螢光探針HKGreen-4,可有效探測有害物質過氧亞硝酸鹽(Peroxynitrite)。根據本報取得教資會轄下研究資助局的文件,近年有兩筆撥款涉及相關研究,第一筆申請的主要研究員是楊丹,金額為75.5萬元,項目標題及目的之一,正是研究可檢測Peroxynitrite的螢光探針。
第二筆則是以港大中醫藥學院副院長沈劍剛為主要研究員,他也是涉事論文的作者之一,撥款金額為89萬元,項目的研究結果之一亦寫明「已研發一種可檢測Peroxynitrite螢光探針」,並指此結果已發展為涉事論文。
研資局將設紀律委員會跟進
兩筆撥款合共大約165萬元公帑,但是由於兩個項目的研究範圍較廣,未知涉事論文具體使用的金額。教資會回應查詢時表示,受資助的院校有責任調查涉嫌違規的研究個案,研究資助局會要求院校呈交調查報告,再由局方成立紀律委員會審閱報告及提出建議罰則,局方現正根據上述程序處理楊丹的個案。
本身是大學學者的立法會議員陳家洛表示,事件已不單是港大內部問題,而是涉及納稅人利益的重要議題,港大不應再以私隱為由拒作評論,理應盡快向教資會及公眾交代更多詳情。他又指,若研究資助局最終確認楊丹有造假,將會影響楊丹日後的其他研究經費申請。
港大學生會會長孫曉嵐表示,將會向校方查詢更多資訊,若發現調查過程中曾有人受壓或程序上出錯,導致調查結果不公正,學生會將有進一步行動要求校方重新跟進。她又指,校方不應以保密原則為由就草率結束此事,應該再作交代。
當時負責處理調查的時任研究副校長、現任首席副校長的譚廣亨,因為曾經和楊丹合寫同類學術著作,被指在事件中有利益衝突,他回應本報時指調查委員會由一個中央管理三人小組邀請,獨立運作,報告完成後再交予中央管理三人小組審議,並非他一人的決定。
譚廣亨又指,與楊丹當年的合作項目HKGreen-2,所有有關研究已於數年前完成,楊丹現時研究的HKGreen-4有相隔兩代的新進展,與之前HKGreen-2完全沒有關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