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學術界爆出論文抄襲或研究造假的醜聞並非新事,港大醫學院、理大工商管理學院等都曾經捲入造假風波,而且通常都涉及國際期刊。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指出,論文數量一直是大學衡量教員表現的重要指標,影響學術仕途,或因此成為某些學者提交造假論文的誘因。
盧寵茂涉論文造假仍在調查
根據港大的《研究誠信政策》,數據造假的定義是「操縱研究材料、儀器或流程,或改變、遺漏數據或結果,從而令研究不能準確地反映在研究紀錄上」。去年3月內地媒體接獲舉報,指港大醫學院有21篇論文的圖像懷疑造假,例如同一張顯微鏡圖像用於不同實驗,刊登於《美國移植學報》及《肝臟病學》等外國學術期刊,外科學系系主任盧寵茂及前系主任范上達同樣捲入風波。當時港大指2011年已接獲投訴,仍在調查中,至今未有新消息。
葉建源表示,大學一般都很重視該校學者發表論文的數量,以至刊登的期刊在國際學界的份量,並以此指標衡量學者的工作表現,直接影響學者的升遷。管理層也會經常催促教員「交貨」,許多學者每天都承受巨大壓力,據他所知有學者就是因為論文產量不足而不被續約。他認為部份學者或會因而向國際期刊提交造假的論文,「不等於人人都會咁做,但確實有呢個誘因」。
■記者陳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