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會會長史泰祖突然請辭是嚴重事件,特別是當事人向傳媒指控所屬學會,絕對有損醫學會聲譽。正常理解,作為會長,有責任領導學會向前,面對及解決困難。損害學會聲譽,是嚴重過失,是不能接受的行為。
面對大是大非,危急情況時,使用非常手段,可以接受,甚至會贏得掌聲和敬佩。雨傘運動時,史泰祖並沒有辭職。他帶領醫學會保持「中立」,主張不要公開譴責暴力,因為大家並不在場,沒有親眼目睹醫學生、醫生義工和市民有危險。醫學會不會評論使用催淚彈,因為我們不是專家,亦不知道催淚彈型號。印象深刻的,是他一再慷慨激昂地重申,他作為會長,不能帶領業界對抗831方案,當中沒有討論空間。
至於他今次辭任,是因他主張就醫委會中7位醫學會推選委員產生辦法進行公投。其實自從醫務委員會組成以來,就相關議題在不同場合已經作多次討論。醫委會總共28位委員,14位委任,14位經選舉產生。其中7位由全部醫生一人一票選出,另外7位由醫學會會員提名,經醫學會會董會選出。這方法一直沿用20年,非但沒有逼切性去修改,現在更不是公投的時機。因為業界和醫學會都要集中資源和精力,應付醫務委員會改革方案。6月之前,根本不應該分散大家的注意力。
至於醫學會的7個議席產生方法,從來不是不可討論的禁忌。我是經公開選舉進入醫務委員會的,不存在利益衝突。甚至可以說,增加公選的席位,反而增加我爭取連任的機會。但即使如此,我並不反對現時由會董會推選的辦法。
不同的選舉方法有不同的優點和缺點。由會董會推選,最大的缺點就是每位會員都有提名權及被提名權,但實際運作上,一個完全與會董會不相關的會員,相對其他由會董會提名的候選人,當選的機會相對較低,這點不容否認。
但是這個所謂缺點,在議會內有特別作用,目的是凝聚所有經選舉產生的委員。議會內數票、拉票、箍票是常規,對一個議案的通過與否決起着關鍵的作用。所以,例如立法會,就是不屬任何黨派的獨立議員,也會加入早餐會一類的組織。須知道,醫委會委員都是業餘性質,有不同背景、不同工作範圍,未必有機會就議題在議會外作充份的交流和討論。而且,醫委會並非跟立法會一樣四年全體委員換屆,而是每年都有委員任期屆滿和新委員經選舉加入,要凝聚共識,先天上已存在困難。相反,代表政府或其他官方組織的委任委員,比較容易聚焦推動政府提案的議題。所以在當年組成醫務委員會的設計上,14位由選舉產生的委員,當中7席由最具代表性的民間組織推選,這7席的作用就是發揮凝聚力,加上7席公選的成員作整體平衡作用。這樣的設計可以有效反映不同持份者對不同議案的見解。
應先聚焦醫委會改革方案
這明顯不是一人一票的簡單民主選舉制度,但亦是不少民主選舉國家沿用的方法。當中的優點缺點,是否需要優化,絕對可以討論。但這設計的所謂「缺點」,就是政府議案不能簡單快捷地通過,所以一直存在着一個說法,是醫學會「阻住地球轉」。我個人認為,這是成熟議會和民主的代價,如何取捨,不同人有不同選擇,亦是可以討論的議題。
這次史泰祖提出公投的緣起,是醫務委員會改革內部討價還價的交手結果,當業界堅持委任和選舉產生的比例需要維持一比一,政府諸多推搪之餘,反建議要改變醫學會推選這7位委員產生的方法,只差在沒有明言要消滅這股凝聚力。就在業界流傳政府還擊這一招之時,會長忽然堅持就此進入公投,須知道所謂公投,需要時間向會員講解。由籌備到進行,絕對需要數個月時間。假如倉卒推行,並不能讓會員在充份明白理解的情況下作出選擇,反而容易被一小撮有心人影響公投結果。再者,醫務委員會改革方案將於6月定案,到時再作推選辦法的討論及公投,並不存在不合理的延遲。
今次史泰祖幻想壯烈犧牲,突然辭職,並不合情,亦不合理。所謂推動公投,只是藉口,根本不存在逼切性。這不是個人的選擇,別拉醫學會陪葬。
鄭志文
醫委會委員、醫學會會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