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97周年之際,想起了當時擔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蔡元培,想起了特區的八大專上學院的校長,想起了特區教育界的領導人,不得不慨嘆今不如昔,教育家的理想和風骨,都已消失得無影無蹤。
蔡元培最令人耳熟能詳的是他任北京大學校長期間,五四運動爆發,學生因火燒趙家樓被捕,他挺身相救。但是,他的錚錚風骨和教育理念,才是值得我們懷念和學習的。
蔡元培從49歲出任北大校長到59歲最後卸任,前後一共10年,但實際上在校時間不足五年,其間他曾七辭北大校長。為甚麼一次又一次地辭去北大校長的職務﹖答案可在他寫的《關於不合作宣言》那篇文章裏找到。他開篇引用了《易經》的話,「小人知進而不知退」,正是他知「退」的原因。每一次的辭職,都是他「不合作」的表態,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特區的校長們,有這種不畏強權、不諂媚中共、應退則退的風骨嗎?
蔡元培的教育主張是以自由主義為基,學生為本的模式進行的。最初提倡「五育並舉」: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育;後來歸納起來,認為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道德教育三者,是屬於政治之教育,而世界觀教育、美育二者,則屬於超越政治之教育。因此,他規劃了新式教育的課程,包含了修身、歷史、地理、算學、物理、化學、博物學、圖畫、唱歌、手工、遊戲等教育科目,即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透過理想的教育規劃,讓下一代能夠健康成長,獲得美好的生活。
最重要的是蔡元培一早看出大學教育的兩大弊端:其一是極端國民教育,灌輸所謂民族主義、狹 隘愛國心,受教者都被洗腦成為「皆富於服從心、保守心,易受政府駕馭」的市民;其二是極端實利教育,把大學矮化成為一個職業訓練所,「所有人都是生產流水線上一個馴服的小零件,配合永續生產而永遠不發問,配合永續消費而永遠不要求答案」。看看今天的特區教育,不正正是在走回頭路嗎?蔡元培認為「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又有多少特區教育界領導人有此崇高理念?君不見由特區首長及其幕僚、教育界最高領導層,至大大小小的校長們,不知教育為何物,都把培育一群愛國的「馴服小零件」為己任嗎?
大學校委會被操控
蔡元培另一教育貢獻是他的行政管理手法:「教授共管、大學自治」。他在任期間,逐步實行教授治校,建立教授治校的體制。第一步是設立以教授管理的評議會作為全校最高立法權力機構;第二步是組織各系的教授會,主持各系的教務。這種專業治校、院校自主的做法,令全校校務均以民主的精神和原則來管理,各教授在學系甚至在全校中都有更大的管治權。看看特區,連大學內一個校委會也被政治操控,教授全處於白色恐怖的氛圍內,以埋首「研究」為藉口,對校政不聞不問,任人魚肉。又教人怎不想起90多年前的蔡元培校長,擲筆三嘆呢?
韓連山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