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投資銀行都是「有大食大」,只做機構投資者和企業客戶的生意,和專做散戶的零售銀行(retail bank),可以說是南轅北轍。不過,最近,國際投資銀行高盛(Goldman Sachs)轉型零售銀行之路正式開始,它自去年收購通用電氣旗下GE Capital Bank網上存款平台後,近日把新平台取名為GS Bank。
為搶佔零售銀行市場份額,高盛推出不少招數吸客,例如最低開戶費用為1美元,無需手續費,定期存款最低消費只需500元(美元·下同);存款利率方面,活期存款年利率1.05厘、12個月定存1厘、5年定存更有2厘,三個不同年期的存款利率,都比市場同行及美聯儲平均高出約0.4厘。
筆者認為,昔日華爾街的「白鞋貴族」(white-shoe firm)高盛,不止開始服務平民百姓,現在連1美元的都不放過,是否叫「馬死落地行」呢?無疑,它今年第一季度的淨利潤同比暴跌60%,不過,這似乎並非做零售業務的主因;賺錢是「攻」,融資和流動性是「守」,做好「守」的大後方,才可以放心的「攻」。看來,高盛涉足零售銀行的最大原因是要吸納存款,希望殺出新一條融資出路,實現資金多元化,提升流動性水平。
零售銀行利多於弊
當然,高盛選擇網上零售銀行的做法,亦是聰明的部署。傳統零售銀行的成本高,開拓分行、內部裝修、人力資源、各種服務樣樣都要花錢堆砌,但GS Bank卻以一間網上銀行運作,主力做網上支付,不設實體銀行、櫃員機,亦不提供支票簿服務,總之以最低成本吸納最多存款。
做零售銀行的好處向來多,最大壞處是金融監管嚴厲,但2008年金融海嘯後,任何類型的金融機構都逃不出監管的範圍,高盛就在金融海嘯期,由不受聯儲局監管的證券行轉為銀行。筆者相信,高盛明白接受聯儲局監管已成事實,倒不如直接加入市場,以捕獲更多資金來源。
而且零售市場的散戶「擠提」機率,往往低於金融市場同業。須知道,問散戶借錢(指存款)與金融市場借錢(如發債),前者可以講人情,後者則是「走得快好世界」。因此從風險角度來看,吸取散戶的存款的成本一來便宜,二來「擠提」風險低。
另有統計指出,在美國五大銀行當中,摩根大通和富國,兩者存款都超過1.2萬億元;美銀有1.1萬億元,花旗亦超過9,000億元,而排名第五的高盛,存款只有3,610億元,若加上今次新開業的GS Bank,承接通用電氣舊客戶的1,140億元存款,存款總額亦只增至4,750億元,與前四間銀行仍有一段距離。
科技金融成大趨勢
不過,筆者認為高盛轉型的決定是明智的,現時環球網絡銀行處於增長過程當中,大眾客戶都希望以簡單、方便、快捷形式使用銀行服務。然而,高盛是否能從第五位向上攀升,則要看管理層的功力了。最後,連高盛也在發展網上銀行的當下,香港科技金融發展如果再停滯不前,可能之後要追趕也會越困難了。
黃元山
大學教授、國際投行前董事總經理
本欄隔周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