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間大企業的個人去留,從來不應該對公司業務產生天與地的分別,尤其以當下前景黯淡的國際大銀行,更是「邊個上場都神仙難救」。不過,換帥timing若剛好到谷底轉角,即使基本收益豪無起色,亦可能帶來surprise!像渣打集團(2888)首季扭虧為盈,谷起股價拗腰大升逾一成,去年中高上台的行政總裁溫拓思,掌帥印後即採取「洗倉式」(kitchen sinking)震盪療法,今年季績即呈氣象。無他,新官上任「無包袱」也!
相反,5年前率先啟動策略改革的滙控(005),去年中再推新3年策略計劃(至2017年底),年年精簡瘦身兼大手出售資產,但滙控股價,除了行政總裁歐智華2011年上台頭半年,試過突破90元,及2012年底至2014年第3季曾徘徊80元外,長期如死魚一條,難怪今年本港非正式股東會上,小股東都質問,點解去年(研究遷冊)股價還有70多元,今年卻撻落50元樓下!
滙、渣兩行分別,是否只在有無高層謝幕落台?其實徵結除新執行者「無包袱」外,兩行結構問題亦不一樣。
跟渣打不同,滙控弊端盤根錯節,08年金融風暴後,集團既面對消費金融巨額撥備,稍為喘定又發生反洗黑不力被美國司法部罰款,還有長年糾纏的英國客戶不當銷售賠償、操控外滙及利率指控,04年底瑞士私銀又爆出助客逃稅醜聞,壞賬加罰款夾擊,滙控慳極成本、裁極人手都無補於事。
避過08金融海嘯一劫的渣打,主要受新興市場及商品壞賬拖累,前年才開始肇事,主要股東淡馬錫及安本資產施壓,促成去年初高層換班,渣打出事遲但反應後發先至。
外聘舵手溫拓思可以輕裝上路,因前朝劣績唔關佢事,3年任期坐得穩就再坐一會,不然約滿鬆人,去年中上台後,即向股東度水供股兼宣佈停派股息,鞏固資本後再洗倉式撥備,令渣打創近1/4世紀首次全年業績見紅紀錄。
且不說渣打今後能否持續好轉,市場對季績初步反應起碼「係buy」,不少外媒都以溫拓思初呈穩局為題,確認換帥選擇正確。難怪面對提問,他都談笑風生,曾任摩通舵手的溫拓思亦有美國佬作風,季績後接受彭博電視訪問,除答謝股東及提醒危機尚未過去,他亦「夠薑」曲線批評股東,指全憑他們「支持」,才助長渣打昔日過度借貸、管理鬆散、股價不對稱爆升的結果!
相比滙控主席范智廉及舵手歐智華,頻頻因股價低殘或違規,要向股東沙冧道歉,足證歷史包袱有多重。
滙豐人出身的歐智華,逾35年資歷,以當今標準,年資越耐越屬負資產,掌帥印至今5年,是金融風暴後最長在位行政總裁,更令外界覺得是集團翻身的絆腳石。歐氏縱有雄心萬丈及炒房界顯赫戰績,但始終顧忌太多,2011年一上台,就揚言要重建獅子行昔日光輝,又要貫徹集團漸進派息政策以補償股東,重鎚落刀,來去也只能撳低成本及減磅資產。
滙控剛結束股東大會,他重選董事獲高達99%支持,雖反映機構投資者撐場,但若沒有股東會前夕傳出兩年後將退任消息,未知投票結果會否不同。銀行大班命運,此一時彼一時也!
記者:劉美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