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居北京的中國文化維權詩人俞心樵到美國交流,受中華文化中心邀請,在英語傳譯輔助下為詩迷朗讀詩作,他坦言「基於家人和自身的安全,近年傾向對很多問題保持沉默」,以往痛陳中國文化弊端的作風有所收歛,八九學運領袖之一周鋒鎖亦有出席詩會,聽到與六四有關的詩作《墓誌銘》時,更流下男兒淚。
駐三藩市記者:唐芷瑩
俞心樵勇於批判中國傳統文化及民族陋習,其敢言本色,被譽為「中國文藝復興運動」(Chinese Renaissance Movement,又名「中國文化復興運動」)的倡導者,在上周四的讀詩會上,他朗讀數首早年成名詩作,包括《最後的抒情》和《墓志銘》等,由嘉賓女詩人Clara Hsu朗讀英語譯文。
讀詩會的捧場客多是外語人士,但當中最感同身受的,相信是於天安門六四屠城後21位被通緝學生之一的周鋒鎖,俞心樵在屠城發生後數個月,於清華大學校園撰寫《墓志銘》,內容講述給自己的墓碑文,「……在我的祖國,只有你還?有讀過我的詩,只有你未曾愛過我,當你知道我葬身何處,請選擇最美麗的春天,走最光明的道路,來向我認錯……」。
雖然他未有明言詩中意思,但周鋒鎖說:「我剛才聽你讀詩,眼淚就流下來,(詩中)這個俞心樵就像我死去的兄弟,六四死去的人對於我來說,是非常直接的感覺,很難有別的意思。」俞心樵回應指:「我那時在校園內寫了一些詩,當時處於這樣的狀態中,寫的詩多反映生離死別的情感。」
俞心樵1968年生於中國福建,只有小學程度,靠自己努力鑽研文學著作,成為著名中國當代詩人、畫家和思想家,他提倡的「中國文藝復興運動」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爆發,幾年間得到文化界人士和學者響應,高舉「思想自由、宗教自由」和「文化不受政治意識形態束縛」的旗幟,欲重建國內失落的社會正義和文化。
他後來因「強姦罪」被判監8年,出獄後無改批判中國文化及社會的「大砲」性格,不過他在會上承認,近年為家人安全會選擇性發言,令人對他今次美國之行有各種猜測,他亦拒絕坊間冠他以「流亡詩人」的標籤,指世界各地有很多被困於國內的人,更具流亡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