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科普】超毒POPs污染海洋 桂花䱽魚蠔少食為妙

【趣味科普】超毒POPs污染海洋 桂花䱽魚蠔少食為妙

魚肉營養豐富,但食了受污染的魚,可能阻礙身體排毒,餵哺母乳的媽媽,尤其要小心。人的身體有一種蛋白質,叫P-醣蛋白,存在於腸道肝臟與腎臟,它是細胞的守衞,負責移除毒素,以及控制藥物的吸收,例如幫助腸道,清理飲食中吸收的毒性化合物,防止它們在循環系統蓄積。

但最新研究顯示,P-醣蛋白的工作,會被食海鮮時吸收的有害物質阻礙。這些物質統稱為POPs(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中文叫做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它們來自除害劑及工業化合物,最毒的十二種POPs之中,有殺蟲劑滴滴涕,和工業副產品二噁英。POPs的特質是毒性極高,長期存在於環境,不易被分解,更可累積於人或野生生物體內,有機會導致癌症、不育、免疫系統失調、中樞神經系統受損等疾病。

POPs不溶於水,但很容易吸附在塑膠表面,隨着海洋垃圾漂浮。當魚誤食塑膠垃圾,變相攝取POPs。這些毒素會在脂肪組織中累積,人從食物鏈中,吸收了魚類體內的POPs後,P-醣蛋白的功能會受到抑制,身體無法正常排毒。

POPs遍佈全世界的海洋,而且難以被自然界分解,喜歡吃海鮮的香港人,也受影響。香港中文大學兩年前研究過,158個初次分娩的香港孕婦,母乳樣本中的POPs濃度,相對外國高很多,情況值得關注。研究同時調查媽媽的飲食習慣,發現經常吃魚和海鮮,會增加母乳中的POPs。初生嬰兒的腸道排毒功能較弱,透過母乳接觸高濃度的POPs,有機會影響健康。

要避免攝取POPs ,第一個方法,是減少吃容易受污染的海產,例如桂花魚、蠔和䱽魚。
第二,食魚不要貪大條,因為大魚累積的毒素,通常比小魚多。第三,要避免進食內臟、皮下脂肪等,最多POPs積聚的部位。
當然,最根本的是減少拋棄塑膠,為自己、為下一代,愛護環境,保障食物鏈安全。

參考資料:
Sascha C. T. Nicklisch and others:Global marine pollutants inhibit P-glycoprotein: Environmental levels, inhibitory effects, and cocrystal structure,2016
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物安全中心2011 年 12 月《香港首個總膳食研究:二噁英和二噁英樣多氯聯苯》
Prof. WONG Tze Wai: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in Human Breast Milk(Re ECF Project: 2011-32),2014

記者:彭海燕

人體有一種蛋白質叫P-醣蛋白(紫色部份),存在於腸道肝臟與腎臟,負責移除毒素。

最新研究顯示,統稱為POPs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會抑制P-醣蛋白的功能,令身體無法正常排毒。

香港中文大學兩年前研究過,初次分娩的香港孕婦,母乳樣本中的POPs濃度,相對外國高很多,情況值得關注。

要減少攝取POPs ,第一個方法,是減少吃容易受污染的海產,例如桂花魚、蠔和䱽魚。

第二,食魚不要貪大條,因為大魚累積的毒素,通常比小魚多。

第三,要避免進食內臟、皮下脂肪等,最多POPs積聚的部位。